今年 6 月 10 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申报的苗族古歌(簪汪传)成功入选扩展项目名录,为贵州新添一处民间文化瑰宝。
苗族古歌(簪汪传)是一部过去不曾进入学者视野的苗族史诗,其内容丰富,涵盖人类起源、开天辟地、兄妹成婚、生产生活和战争迁徙等内容,是四印苗关于族群来历的心史记忆,对于研究四印苗的民族史、迁徙史、战争史具有重要价值。
从 2010 年开始搜集、翻译、整理,到渐渐被更多的人知晓,苗族古歌(簪汪传)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这期间,余未人、杨照飞等一批专家学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省非遗处、贵阳市非遗中心、清镇市委市政府等对发掘工作给予了大力的关怀和支持,歌师、清镇市文旅局、非遗中心以及有关乡镇的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终于让苗族古歌(簪汪传)走到台前,让世人知晓。
一次看似偶然的相遇
千山万壑,让贵州长期与外界隔绝,很多传统民间文化得以完整的保护,苗族古歌(簪汪传)就是深藏在贵州大山之中的民间文化瑰宝。苗族古歌(簪汪传)此前一直在四印苗民众间口耳相传,养在深闺人未识。
" 苗族古歌(簪汪传)的发现,源于一次偶然。"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文史馆馆员余未人回忆道,2010 年初夏,她和几位热衷于非遗的朋友到清镇市麦格乡观赏新辟的一处文化景点,时日尚早,大伙决定去周边苗寨走走,凑巧走到龙窝村猫寨的一个苗族歌师家。
专注并爱好民间文化的余未人在猫寨与苗族古歌(簪汪传)相遇结缘。当时余未人正在参与紫云县麻山苗族史诗《亚鲁王》的编审工作,思绪常沉湎其中。歌师的话语,以及一连串的问答,让余未人当即意识到,这里是又一处民间文学的富矿。
此时,余未人组织完成了贵州省民间美术遗产普查,主编了《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集成》的全国示范卷《贵州卷》(上下册),主持了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抢救出版工作。长期专注于民间文化的保护和研究,让她对贵州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有着深刻的认知。
随后,在余未人的推动下,经过充分的田野调查和研究,省、市非遗有关部门决定对苗族古歌(簪汪传)立项搜集和保护。余未人邀请著名民间文学专家刘锡诚先生去麦格乡猫寨考察后,刘锡诚对四印苗的这一宝贵遗存非常看好,并在《文艺报》撰文《走马苗寨》对此非遗项目做了热情肯定。
因四印苗居住的位置相对封闭以及语言不通,外界无人懂得四印苗的语言,遂无任何汉文字的记录,也成为历次普查的空白点。" 当时,贵州省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在全国来讲总体实力靠后,独有民间文学蕴藏丰富,在全国是当之无愧的大省。" 余未人说,建议文化管理有关部门可以适当加强民间文化的发掘,由以前 " 由下往上 " 的普查挖掘方式改为 " 由上往下和由下往上相结合 ",加大经费投入和专家介入,从 "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 到 " 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 转变,或许可以发掘出更多的民间文化精粹。
艰难备尝的翻译整理
苗族古歌(簪汪传),是由四印苗民众代代口耳相传,唱诵英雄先祖簪汪征战迁徙的史诗。由 " 宝冒 "(掌坛师)、" 无绕 "(歌师)用西部苗语四印苗支系土语在十二年一次的祭鼓节完整唱诵。
由于唱诵《簪汪传》采用的是四印苗土语,还夹有不少的古苗语,唱诵《簪汪传》的四印苗歌师们汉语表述能力有限,且很难找到精通四印苗土语的专门人才,《簪汪传》的翻译工作一时陷入了僵局。
后来,由清镇市和亦有四印苗聚居的修文县皮家寨选派几位四印苗村民,去紫云县 " 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 " 学习西部苗语的拼音、记音,但去学习的人员学会了拼音记音,却很难用汉文书写,不会翻译,最后没能成功。
直到 2016 年,贵州大学的张晓教授推荐云南的译审老师杨照飞翻译古歌,母语是苗语川滇黔方言(西部方言)的杨照飞欣然领命,从昆明来到清镇,住到了龙滩寨四印苗歌师的家中,日以继夜学习四印苗语言,学会后将清镇市非遗中心拍摄的音像资料带回去翻译。为了补充唱诵记录,杨照飞又多次前来龙滩、大谷佐等地做田野调查,还把四印苗的歌师请到昆明去。
" 民间文化发掘的周期长,有时一个项目就要做很多年,而且耗费很大,短期内又不会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坚持做民间文化保护以及非遗的专家学者,靠的都是对民间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浓郁的人文情怀。" 余未人说,经过一些杨照飞这样的优秀同行的共同努力,翻译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历时两年多,杨照飞终于将四印苗的唱诵记录翻译出来,又经过余未人老师等人的整理,几经修订和补充,2019 年苗汉文对照的《簪汪传》内部版一书出版,让苗族古歌(簪汪传)项目完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民间文学宝库的珍品
《簪汪传》在四印苗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隔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鼓节上,被较完整地唱诵,一直流传至今。唱诵的古歌听起来似乎简单,实际上却是长篇巨制,是一部长达 8000 行的神话英雄史诗,有主要人物 33 个,次要人物数十人。史诗想象力丰富宏远,主要人物性格鲜明丰满,情节起伏跌宕,细节生动。
《簪汪传》,讲述生长在天朝的簪汪,自幼在父亲蝾瑟蟒身边修炼获得法力,长大后,蝾瑟蟒送他下凡历炼。簪汪率众开疆拓土并与妹妹成婚,养育九男五女。之后簪汪获得了最珍贵的宝物龙心,在省聊正式称王建京城,长子汪代,也担当重任。簪汪原本与世无争,却屡遭黄龙、红龙率部侵犯。为夺回地盘,簪汪与他们大战三次夺回领地后,便不再恋战,归隐田园做凡人。此后簪汪之女受骗,痛失宝物龙心。黄龙又对汪代发起战争,簪汪只得率九子及其部众撤离 " 京城 " 省聊,艰难迁徙,最后到贵州清镇、修文等地落脚。《簪汪传》是四印苗关于民族本源的史诗,也是研究四印苗的民族史、迁徙史、战争史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文学价值外,《簪汪传》具有强烈的民俗性,除了在每隔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鼓节上完整唱诵外,在四印苗婚丧嫁娶、建房时也有部分唱诵。可以说,史诗参与了四印苗人每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在四印苗心中,簪汪关乎本民族的祖源,唱诵簪汪古歌的习俗凝聚人心;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簪汪带领族人从京城(指北方)一路迁徙到贵阳清镇,文中 142 个地名翔实可考,是迄今所知的苗族古歌、史诗中,唱诵迁徙路线、地点最详尽、最清晰明确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音乐性,唱诵簪汪古歌时,其节奏简洁,旋律单纯,沉郁而悲壮。祭鼓节中唱诵簪汪传时,还伴随着鼓点与芦笙的演奏。
如今,《簪汪传》的存续情况总体较好,也有危机。经普查,清镇市现在能够较完整唱诵《簪汪传》的歌师有三十一名。因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一些歌师的唱诵在日渐简化,先辈能够用细致独到的语言去描述,而后辈却是提纲挈领,留下主干而剔除了鲜活生动的枝蔓,在唱诵的文学性上呈自然萎缩状。为让《簪汪传》得到更好的传承,除开数字技术等方面的保护外,清镇市还建立了簪汪古歌传习所,定期开展传习活动,方便四印苗群众学习交流,举办四印苗古歌歌唱比赛,邀请专家研究发掘其内涵和价值。
" 苗族古歌(簪汪传)的申遗成功,是清镇、贵阳乃至贵州对外宣传的又一张文化名片。此后,清镇市文体广电旅游局计划制作苗族史诗《簪汪传》动画片;以簪汪为形象,推出系列文创产品;联合清镇境内的恐龙小镇歌舞剧院,打造与簪汪有关的主题歌舞作品,让四印苗文化走上更宽广的舞台。" 清镇市文体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许发顺
编辑 柴潇蕾 / 编审 李枫 / 签发 安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