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 " 伏天儿 ",就是指农历 " 三伏天 "," 三伏天 " 的 " 伏 " 就是指 " 伏邪 ",即所谓的 " 六邪 " 中的暑邪。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人们普遍都认为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 伏日 " 之说起源于秦国
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 :" 伏 " 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 " 伏 ",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温度比较高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 7 月中下旬至 8 月上旬间。
2021 年的 " 三伏 " 中,7 月 11 日至 7 月 20 日为初伏,7 月 21 日至 8 月 9 日为中伏,8 月 10 日至 8 月 19 日为末伏。" 三伏 " 时长 40 天,这也是从 2015 年起,连续 7 年的 " 三伏 " 都是 40 天。
不过,专家也给出了权威的解释," 三伏天 ",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主持人、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宋英杰认为,如果将气温最高的(连续)40 天,定义为一年之中的最热时段,那么,全国绝大多数的 " 入伏日 " 并非最热时段的开始。也就是说," 三伏天 " 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最热时段。尤其北方地区,最热时段开始得更早,尚未 " 入伏 ",便已热力十足。
据宋英杰介绍," 伏日 " 之说,起源于公元前 676 年的秦国。虽然古人设置 " 三伏 " 的初衷,是 " 隐伏避盛暑 " 也,但或许并非只聚焦炎热程度这一个因素,而是综合考量雨热叠加的综合气候风险所制订的 " 隐伏 " 时段。
" 到了西汉初年,人们就已经意识到各地的最热时段存在差异。" 他表示:" 所以,曾提出‘自择伏日’的构想,各地可以依循本地气候规律,自主选择入伏和出伏的日期,而不是全国‘一刀切’。但最终,这一构想并未成为规制。因此,‘三伏’是一种并不严谨表征最热时段的气候文化。"
忌:不通风、吹冷气、喝冷饮
三伏天不少人怕热,闭窗室内吹空调,其实,潮湿闷热、通风差的室内易引发中暑,而且使用空调不开窗换气,空气质量会变差,反而致病。建议大家每天开窗通风两次以上,每次 15~30 分钟。
三伏天身体出汗多,消耗大,易疲劳,没胃口,不少人选择吃点果蔬了事。但是这样容易造成营养不够,免疫力降低,导致疾病。因此,建议多吃富含钾的蔬菜水果,如香蕉、香瓜、西红柿、南瓜、豆类、土豆及芹菜等。适当吃些瘦肉、鱼、豆奶、鸡蛋等补充一定的蛋白质。出汗容易丢失维生素 B,而谷类是 B 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
特别提到的是,三伏天尤其忌冷风对着吹颈椎这样,易使颈部背部肌肉受寒,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建议室内空调温度不低于 26 ℃,肩背部不要直接对着空调,或者打个披肩。
人们都喜欢在三伏天适当吃冷饮解暑,但是一旦过量吃就会伤身。因为冷饮会使胃粘膜下血管收缩,黏膜层变薄,出现黏膜水肿和糜烂。因此,建议进食冷饮一定要少量,宜多饮温白开水。
炎炎夏日,难免会心浮气躁,生气时,血压会上升,血管及心脏部位所承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高出 3 倍以上。因此也建议大家情绪激动时,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来消除坏情绪,平复心情。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编辑丨李雪岚
责任编辑丨安周霜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