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7-22
大暑至,赤日照金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22 日,人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大暑,这也是夏天的第六个节气。《通纬 · 孝经援神契》中记载:" 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

" 古时候没有数据化的温度概念,气象记录中如何来描述天气炎热呢?" 据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宋英杰介绍:" 最简洁的是‘亢阳’或者‘大热’,也就是阳气太盛,天气太热,但无法体现具体的炎热程度。最常规的记录语,是‘骄阳似火’或‘火伞高张’,以及炎热的后果:暍死者甚众。"

" 此外,大热为焚,热如熏灼,墙壁如炙,地热如炉,椅席炙手等等多是以比喻的手法进行记录。" 他说:" 大地像火炉一样,热得像着火了一样,摸哪儿都烫手。用唐代诗人权德舆的说法,是‘倦眠身似火,渴歠(chuò,饮)汗如珠’,是‘悸乏心难定,沉烦气欲无’。唯一的办法,是期待降雨,‘何时洒微雨,因与好风俱’。"

宋代诗人梅尧臣这样写道: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

对此,宋英杰的描述也是生动有趣:" 盛夏时节,真是热得无处逃避。柴能燃出火,汤能熬成膏。鸟都嫌弃自己的羽毛,兽也嫌弃自己的皮毛。"

古人过大暑:安居静养、皇家赐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其气候特征是:" 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大暑节气正值 " 三伏天 " 里的 " 中伏 " 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那么古人如何过 " 大暑 "?据宋英杰介绍,由于酷热气候,在以大暑为代表的三伏天内,古代的人们会以安居静养为主。为了消暑,还发明了种种民俗,在古代尤为昌盛。古有伏日颁冰之仪式,即伏日将头年腊月窖藏的寒冰取出,供人们消暑。

唐宋至明清帝都京师,入夏即有皇家赐冰之举。宋代朝廷从初伏日开始," 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 "。明代还会在立夏日,赐冰给文武大臣。明代文学家钟惺《夏冰》即是对此事的记载。当时在京城有敲击冰盏、沿街叫卖凉冰的小贩,直到清代仍存,冰盏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史料记载其 " 清冷可听,亦太平之音响也 "。至晚清,北京仍有赐冰之举。从暑伏日到立秋,各衙门例有赐冰,按照官员等级不同发放 " 冰票 ",人们凭借冰票自行领取。

大暑三候: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 大暑之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rù)暑,三候大雨时行。" 宋英杰认为:" 腐草为萤,草木腐败之后化为萤火虫,这当然是古人的误读,但也折射出古人的生命运化观。而在‘轻罗小扇扑流萤’一语中,谓为‘烛宵’的萤火虫,却是大暑时节的形象代言之物。土润溽暑,是指热烘烘的湿气盛行。热,由‘烧炽’到‘蒸郁’。"

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古人说:"(农历)六月徂(cú)暑 ",而所谓暑,是因溽(闷热)而暑。" 大暑到,树气冒 ",大暑,能够称其为大,湿气蒸腾的闷热,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又湿又闷,感觉是脏气弥漫,所以这种湿热,也被称为 " 龌龊热 "。

" 大暑前后,衣衫湿透。" 据宋英杰介绍:" 大暑,正值伏天。所谓伏,对于字形的解读是:人从犬。人像犬一样匍伏着,在阴凉处躲避热浪。我问: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你家入伏吃啥饭?有网友答:入伏我家不吃饭,抱住西瓜啃大半;若问为啥不吃饭?热成狗了吃啥饭!"

" 尤其是一句‘热成狗了!’竟也是伏天里的一种感触和说辞。" 他笑着说:" 而这时候,‘哪儿凉快哪儿歇着去!’倒成为一句特别贴心的关爱。而且,最热的伏天,英语中对应的说法是‘ Dog Days ’,字面上居然也与狗有关。我向美籍同事咨询过这个说法,原来以前在文艺作品中时常用于戏谑地形容天气。现在大多用来形容人们际遇凄惨的日子,很少再与天气挂钩了。"

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大暑作为农事节气,最早记载大暑的是《逸周书 · 周月解》。该书中明确指出," 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 "。二十四节气系统至周秦时期应已出现,汉代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有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载,大暑就在其中。

大暑节气正值 " 三伏 ",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 35 度以上,俗称的 " 三大火炉 " 也最旺。在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有 " 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 "," 伏里多雨,囤里多米 "," 伏天雨丰,粮丰棉丰 "," 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 " 的说法。如果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农谚有 " 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 " 的说法。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还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有:如短期预示的有 " 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 ";中期预示的有 " 大暑热,秋后凉 ";长期预示的有 " 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 "、" 大暑不热,冬天不冷 "、" 大暑不热要烂冬 " 等。

人们都知道 " 热在三伏 "。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刚好与谚语:"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 相吻合。大暑相对小暑,顾名思义,更加炎热。就如古书中说 " 大者,乃炎热之极也。" 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饮伏茶、晒伏姜、吃仙草、喝暑羊

那么大暑都有哪些习俗呢?首先要说的就是 " 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

另一个习俗便是晒伏姜。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在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还有 " 吃仙草 " 的习俗。民谚说 " 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仙草冻和烧仙草也是厦门人常见的消暑凉品。大暑期间,台湾还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 " 旺来 " 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还有个要提到的习俗便是 " 喝暑羊 "。入伏之时,麦收结束,是一个短暂的农闲期。夏收初过,人已疲惫,该休息休息,享受享受。于是,当地人在这一天,会把嫁出去的闺女接回来,吃新麦馍馍,喝羊肉汤。营养学家认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必然全身大汗淋漓,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除体内毒素,有益健康。

(图片源于网络)

总策划 安希荣

文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责任编辑丨安周霜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相关标签

二十四节气 太平 气象局 中央电视台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