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7 月,中信出版集团推出邹汉明的《塔鱼浜自然史》,这是一本故乡之书,缘起于作者的故乡塔鱼浜。作者由一只供碗开始,回忆童年生活的一草一木,四时流转;举凡地理、岁时、动植物、农事等,全面而形象地还原了一个江南乡村的基本面貌,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水乡生活全景图。
一座无名的江南乡村
" 浜 " 意指小河沟,常作地名用字,尤在江浙水乡极为常见。纯粹的大都市上海保有 " 梅家浜路 "" 肇家浜路 " 一类的地铁名,便是已然消逝的乡村的一缕余魂。塔鱼浜在遍布水乡的 " 浜 " 中平平无奇,它在浙江省桐乡县西北二十里许,邻近今已闻名遐迩的乌镇,距离最近的城市即人才辈出的嘉兴。塔鱼浜人口不过几十户,生年亦是不详——但这样的塔鱼浜,曾是一块无名的天高云阔、生意盎然的村庄。
" 我出生于塔鱼浜,很荣幸,足足有 15 年的时间里,我曾陪伴在它左右。" 作者邹汉明在书中饱含深情地写道," 在它古风犹存的节气里出生、长大,看到了它最古老的安静,也看到了它最后的消散。而有关塔鱼浜唯一的文字记载,我只在一本名为《浙江省桐乡县地名志》的厚书中,寻到一行字:‘相传旧时村中有塔,塔旁有浜,村民在浜中围簖养鱼,故得名塔鱼浜。’出版于 1989 年 12 月,绿皮封面,没有出版社,是本内部资料。"
塔鱼浜之子邹汉明于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的大部分光阴,做过每一个塔鱼浜人会做的事:斗草、结网、搓绳、过花朝清明、参加 " 双抢 "(南方夏季 " 抢种抢收 " 水稻称 " 双抢 ")。后因求学而离开故乡前往嘉兴城,未想到游子归乡时已成诀别——寂寂无名的江南村落塔鱼浜卒于 2009 年冬,倒在拆迁的轰隆声中,游子只能在文字和记忆中重寻故乡。
但或许,塔鱼浜正因其无名而成其普遍,宛若在江南大地都矗立着无数的塔鱼浜——甚至跨越地域,在整片中国大地上,都有着千千万万的塔鱼浜——这正是游子们逝去却永恒的故乡。
勾勒旧江南传统生活
《塔鱼浜自然史》一书由七卷组成:地理、节日岁时、动物、昆虫、农事 ……28 处地理建筑,22 个节日民俗,55 种草木,48 种鸟兽昆虫:从这些在当年的江南乡村中,读者得以一窥一个典型的江南村落的生活。邹汉明的江南书写是落到实处的,他写塔鱼浜每一处的地理,从村头的高稻地到村尾的大水坝;他写江南人赖以生存的农事,菊花如何侍弄,水稻怎样生长,蚕事如何开展;也写水乡迎着南方暖阳和细雨生长的万物,三月三上滩的鲈鳢、半夜抓鱼回家邀功的花狸猫、老在春风里的马兰头 …… 这些生活的细节,并非一个大而化之的抽象的 " 江南 ",而是笔笔勾勒,处处鲜活,读之又历历在目。
《塔鱼浜自然史》所描写的正是江南人真正的、古风犹存的生活,书中的塔鱼浜明亮欢快,安然待在属于其的时代之中。在塔鱼浜,世情淳朴可爱,自然与人相伴,传统也得以保留。塔鱼浜在《塔鱼浜自然史》中永恒:" 白场彻夜打稻,七月半河灯星星点点,孩子们摸鱼捉虾,女人们看蚕捣衣,男人们下地劳作。" 桑树葳蕤,六畜兴旺;百花地面,丝绸之府,自古繁华;男人女人,人间天上,万物,人的脸孔,全都漾开浅浅的笑意。"
《塔鱼浜自然史》
邹汉明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年 7 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 刘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