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7-24
午休丨茶马互市古洮州,民族摇篮传颂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临潭,古称洮州,是我的家乡。地处祖国大西北甘肃南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会处,是一个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县。从仰韶文化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西晋置洮阳县,为建县始。隋开皇十一年,改为临潭县。地处 " 西控番戎,东蔽湟陇 "" 南接生番,北抵石岭 " 之要冲。是陇右地区汉藏聚合、农耕过渡、东进西出、南联北往的门户。是始于宋、兴于明有名的 " 茶马互市 "。

临潭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磨沟仰韶文化遗址,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发现最早有人类活动的遗址,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遗址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临潭境内的古城堡、古寨近 70 多处,古烽墩达 100 余处,还有许多古关隘、古边墙等。新城镇是一座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气势宏伟的古卫城,早在北魏就筑有卫城,至明洪武十二年,平西侯沐英、大都督金朝兴取洮州后,在此修筑新城,遂置洮州卫。新城依山而筑,东北高而西南低。城周长 4390 米,高 9.9 米,基宽 7.92 米,收顶 6.6 米,护城池深 5 米,宽 4 米,雉堞 2050 个,四面设城门,关上建碉楼,四门均有瓮城,又有水西门一个,城西北、东北山上建有烽火墩,是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位于新城的城隍庙已有 1200 年的历史,原为北宋吐蕃角厮罗首领 " 鬼章王 " 的官邸,元代为忽必烈南下攻取云南大理时行宫,俗称 " 鞑王金銮殿 "。

临潭诞生和养育了号称 " 万人敌 " 的唐代中兴名将西郡王李晟。唐太宗大历三年,李晟以少胜多,以谋制胜,生擒叛军首领。建中四年(公元 783 年),李晟奉命平叛救驾成功,收复长安。遂拜李晟为司徒中书令,改封西平郡王。

李朔,李晟第八子,好骑善射,颇有谋略,也是中兴唐室的一代名将。众所周知的中国战争史上以奇袭取胜之范例、小学语文课本上《李朔雪夜下蔡州》,讲的就是他的故事。更有流传千古的西鄙人《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诗中的 " 临洮 ",在唐代指的就是洮州地区。

侯显,明代外交家,曾出使尼泊尔、孟加拉、印度、不丹、锡金等国。晚年归乡,主持修建了叶尔哇佛教寺院(今流顺侯家寺),授该寺世袭僧纲和国师。

陈钟秀,清代著名诗人,著有《味雪诗存》四卷。他在《洮州竹枝词》中,描绘了洮州风情,给人以亲切真实和山川秀美的感觉。我国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他的《西北考察日记》中:" 民国二十七年五月二十六 …… 克家出陈辉山《味雪诗存》原稿见示。陈氏,本邑人,其《洮州竹枝词》颇能写出此间实况,诗云:

禾稼终年只一收,

但逢秋旱始无忧;

夕阳明灭腰镰影,

半是男儿半女流。

不出蚕丝不种棉,

褐衣遮体自年年;

冬寒夏暖何曾易,

真个洮州是极边。

牛马喧腾百货绕,

每旬交易不须招;

西阳市散人归去,

流水荒烟剩板桥。

悠悠岁月,亘古春秋。临潭是汉、回、藏等多民族聚居地区,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几经战乱。就洮州汉族而言,明代是洮州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明初,朝廷下令,将南京、安徽、江苏的汉人迁来洮州屯田,史载:" 移京无地农民 35000 户于诸卫所。" 洮州百姓至今说,其祖先是从南京贮丝巷迁来的,每年春节闹社火时首先就唱:" 正月来里是新年,我的老家在江南,自从来到洮州地,另有天地非人间。" 洮州汉族妇女的头饰、衣着,至今仍保留着江南遗风。临潭,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除汉、回、藏传统的节日以外,还有许多独行于此的民间传统的节日庆典活动,而这些民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无不和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相联系。

新城端午节迎神赛会始于 15 世纪中叶,至今已有 600 年历史,它源于洮州各地尊为 " 龙神 " 的常遇春等 18 位明初开国将领。端午节迎神赛会活动,一般分三天进行。第一天叫 " 跑佛爷 ",各路 " 龙神 " 于当天来到城郊,举行 " 献羊 " 仪式,下午集中举行 " 降香 ",然后各处抬起神桥竞跑,以最先到达隍庙大殿入座者为胜。第二天叫 " 踩 ",各路 " 龙神 " 张起全副銮驾、仪仗等上街缓缓游行,百姓夹道鸣炮焚香。第三天称 " 上山 "。于拂晓时分,各路 " 龙神 " 登临城西北朵山禳雹祛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实这些都是重演当年将帅率领麾下攻城的事迹:头天表示兵临城下,各将帅奋勇杀敌,一举攻入城中,守城敌军望风披靡。第二天,表示视察城防,宣示军威,捕剿余孽,安抚民众。第三日,拂晓闻报敌情,于是登高视察,准备迎敌。

临潭县旧城地区元宵节万人拔河赛(当地人称扯绳),是从我国古代沿袭下来的一种古老、盛大的游戏。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附近乡镇的各族百姓赶往县城,参加声势浩大的 " 万人扯绳赛 ",这一体育活动距今已有 620 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沐英率兵讨蕃至洮州,部下多为江淮人,唐封《封氏闻见录》云:" 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相传楚将伐吴,以此教战。" 当年沐在驻旧城期间,在当地以 " 拔河 " 为军中游戏。后遂传入民间,流传至今。它不仅闻名华夏大地,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影响,最少创下了六个世界之最。有诗云:" 元宵古城乐纷纷,拔河竞赛登顶峰,一绳万人争胜负,民族团结扯年丰。"

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儿女,从长期的生产、文化活动中,创造孕育了高亢、奔放、野味浓郁又特色鲜明的民间山歌——洮州 " 花儿 "。洮州是 " 花儿 " 的故乡,是 " 花儿 " 的海洋,遍及全县的 63 处庙会,无一不是 " 花儿 " 最大的赛场,而 " 花儿 " 最大的赛场当属冶力关地区的莲花山。每年农历六月,附近三地(临夏、定西、甘南)七县的数万名男女老少、各族群众云集莲花山上,尽展歌喉,引亢高歌,歌唱对新生活的希望,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保留了绝版的江淮遗风和纯朴的民俗风情。

临潭古迹引人入胜,自然风光更令人心旷神怡,其 " 朵山玉笋、玉兔临凡、石门金锁、洮水流珠、迭山横雪、冶海冰图、莲峰耸秀、黑岭乔松 " 等景观,驰名陇上,有 " 洮州八景 " 之称。临潭县八角乡与冶力关乡交界处,有一高山湖泊,称冶海,民间又称常爷池当地群众自古以来将此湖视为圣湖,怀着敬畏的心情朝拜煨桑。千年睡佛景观在冶力关镇南。是由东西走向长约十华里的山体形成。这尊睡佛完全是大自然的造化,没有任何人工雕饰。

从明代以来,以回族为主体,汉、藏等民族组成的洮商在 600 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其人数最多的时候约有 2 万多人,其中,70% 以上的 " 洮商 " 主要活动和经商区域在青藏高原。他们靠勤奋、吃苦、讲信用,成为青藏高原上异常活跃且具有重要影响的民营经济主力军和文化传播者。

1935 年,著名记者范长江曾到临潭采访,他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有关于 " 洮河上游 "" 杨土司与西道堂 " 的报道,开创了将临潭地理、人文向全国介绍的先河。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36 年 8 月,红四方面军长征翻过雪山、走过草地进入甘南,发动了洮岷西(固)战役,围攻岷县县城,占领了临潭县城新城,在新城建立了甘南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开辟了甘南临时革命根据地,展现了工农当家做主的曙光。红军在临潭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基层组织,宣传抗日主张,击退敌兵进犯,活动达 40 余天。在新城隍庙召开了著名的洮州会议,否定了张国焘西进的错误计划,使红四方面军最终走上北上抗日的正确道路。9 月 28 日,朱德、张国焘重新发布了《通庄静战役计划》,29 日,红四方面军司令部北进的命令,并在新城隍庙召开了部分指战员动员大会,朱德作了整军报告。9 月 30 日,红四方面军分五个纵队向北挺进。红军在临潭期间广泛发动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与国民党军形成鲜明的对照,树立了崭新的人民军队形象。红军帮助老百姓收割庄稼,打场碾粮,劈柴担水,有时还向汉、回群众演出各种文艺节目,增进了军民鱼水之情。红军对临潭各族人民影响广泛,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临潭儿女走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长征遗址和长征精神成为临潭和甘南州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发展旅游业丰厚的红色资源。

红军离开后,国民党军队杀害流落红军和苏维埃政权成员,迫害参加革命活动的群众,妄图扑灭革命火种,但红军的主张已深入人心。临潭各族人民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翻身求解放的思想已经形成。1943 年春,临潭及周边甘南农民不堪忍受国民党的残酷和剥削,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武装起义。起义席卷整个甘肃南部,占领了临潭新城等二十几个县城,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在甘南的统治,充分表现出临潭及甘南人民的革命精神,起义领袖肋巴佛等优秀分子投奔了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缅怀红军的革命精神和光辉业绩,继承和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中共甘南州委决定把修复苏维埃旧址作为庆祝建州 40 周年的献礼项目之一,力争在 1993 年 10 月 1 日前修复完工。消息传到省城兰州,时任省委副书记的卢克俭欣笔题词 " 苏维埃旧址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复兴题词 " 承前启后 "。1991 年 10 月 10 日这一天,临潭县在新城隆重举行苏维埃旧址匾额揭帷张挂典礼。临潭、卓尼 2 万多名各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汇集在一起,热烈庆祝红军长征途经新城 55 周年,喜庆省、州领导及外地临潭籍知名人士、学者教授为苏维埃旧址题词、赠匾,表达了人民群众热爱党、怀念红军的美好心愿。1996 年 1 月,中共甘南州委决定,将新城苏维埃旧址列为全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长夜难明赤县天,风雨如磐暗故园。临潭县开发较早,但是,由于临潭深居内陆,地处高寒阴湿地带,自然条件严酷,有 " 十年九灾 " 之说,干旱、冰雹、霜冻、阴寒等自然灾害,加之历代统治阶级压迫剥削,挑起民族矛盾,使临潭历史上烽火迭起、兵戎相见,每次战争都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给人民造成了严重灾难,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社会文化交通落后。

" 往事越千年,换了人间。"1949 年新中国的诞生,使这块历史悠久的黄土地获得新生,全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各项事业日益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团结拼搏,锐意进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精准扶贫,全县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交通水利、城镇建设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建成,城乡面貌发生了沧桑巨变。截至 2017 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6.94 亿元,比 1990 年增长 28 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6661 元,比 1990 年增长 24 倍 …… 成为历史上综合实力提升幅度最大、经济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陇原小康心切切,脱贫攻坚捷音传。临潭县是国家扶贫重点县,也是全省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以水、电、路、房为重点,2011 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 10 亿元,实施整村、整乡推进项目 80 多个,易地扶贫搬迁 200 多个,贫困村基础条件大幅改善,广大群众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阔步迈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前群众吃水需要挑担、打井,现自来水接到了家家户户,特别是引洮入潭工程的全面建成,让县城及周边 6 万多名群众告别了缺水历史,过去全县没有一条平坦、宽阔的沥青或水泥路,经常是 "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现在 16 个乡镇全部通上了沥青路或水泥路,141 个行政村全部连通水泥路,农村公路通畅率达 100%,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以前随处可见的木质平房、土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美化、绿化、亮化、硬化、净化五化工程实施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小康村扎实推进,创建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一街一景、一村一景已初步形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路更畅,村庄更靓丽,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自然景观绚丽多彩,人文景观异彩纷呈。代表性的景区有冶力关国家 4A 级旅游区,历史遗迹有 "2008 年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 磨沟文化遗址、西北现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卫城——明洮州卫城,民俗活动有万人拔河、西部 " 花儿 " 节、洮州民俗文化节等活动。2000 年,临潭的文化旅游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景区道路、农家乐升级改造、观景台、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一大批重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建成。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农家乐规模不断壮大,冶力关池沟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 " 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目前,全年年收入 10 万元以上的星级农家乐 50 户,乡村旅游正成为带动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引擎。2006 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六届 " 冶力关 " 中国拔河公开赛等重大节庆活动,临潭旅游知名度持续提升。近年来,州委州政府举全州之力,将冶力关景区作为全省 20 个大景区之一重点建设打造,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等核心景区逐步形成,冶力关景区先后获得 " 中国优秀旅游景区 "" 中国十大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 "" 中国十大休闲旅游目的地 ""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地 " 等荣誉称号,全县旅游接待人数由 2000 年的 6 万多人次到 2017 年的 243 万多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 0.6 亿元增加到 12 亿元,旅游业从无到有,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著名军旅诗人、肖华将军曾咏诗赞曰:

穿过冶力关,箭步下甘南。

岷山层林翠,洮水碧如蓝。

草原神韵秀,藏胞牧歌甜。

更喜前程阔,新路通新天。

风雨兼程七十载,砥砺奋进新时代。70 年家乡洮州古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全县经济实力增强,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山川秀美,社会和谐,民族团结。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两个一百年 " 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作者 訾晓辉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相关标签

李晟 甘肃 西北 烽火 西平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