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8-02
午休丨谭嗣同留诗兰州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谭嗣同 ( 1865 年 -1898 年 )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早年曾入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后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广仁等五人遇害,史称 " 戊戌六君子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 " 中国二十世纪开幕第一人 "。

谭嗣同青少年时期曾随在兰州为官的父亲谭继洵游历陇上,豪情壮志,赋诗寄怀,足迹遍兰州。

其父谭继洵(字敬甫)于清光绪四年(1878 年)春,由户部郎中升任甘肃巩、秦阶道①加二品衔。谭嗣同由湖南浏阳乘舟经长沙、武汉、襄阳登陆赴洛阳,经西安抵兰州,是年秋,即返天水赴其父任所。

注释①:清政府在甘肃设六个分巡道,巩(陇西)秦(天水)阶(武都)道为其中之一,道署在秦州城(今天水市秦州区)。

光绪九年春(1883 年),谭继洵升甘肃按察使,谭嗣同随父来到兰州。是年冬,谭继洵升任甘肃布政使②。

注释②:清延明制,以承宣布政使司为一省最高民政机构,布政使为主官,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

谭嗣同在兰州时居于甘肃布政使署③,署内鸽子多,十分灵巧,平时可传递印信,兼可为守藩司库,谭嗣同在《池上草堂笔记》中记曰:" 甘肃布政使署多鸽,其灵异,皆不诬,岁出帑百余金,酬其守库之劳。"

注释③:布政使署地址在今张掖路中段北边,民国时为甘肃省参议会址,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兰州警备司今部址。署衙东靠总督府(今省人民政府), 西邻城隍庙(现兰州第一工人俱乐部), 北濒黄河。

布政使后花园名憩园 ( 今通渭路西侧,省群艺馆附近 ) 。此园为清康熙年间,甘肃提督靖逆侯张勇驻节兰州,邀请著名的戏曲家李渔(笠翁)设计建造,园内有亭、台、楼、阁、假山、池榭,极具苏州园林之风格,初建成取名为艺香圃,后又更名 " 鸣鹤园 "。道光年间,甘肃布政使程德润修葺一新,取名 " 若已有园 "。光绪初年,杨昌浚任甘肃布政使时,又更名为 " 憩园 "。在此,谭嗣同尝撰联语,遍贴园中。四照厅贴曰:" 人影境中,被一片花光围住;霜华秋后,看四山岚翠飞来。" 天香亭贴曰:" 鸠妇雨添二月翠,鼠姑风里一亭香。" 夕佳楼(望霞楼)贴曰:" 夕阳山色横危槛,夜雨河声上小楼。" 皆为憩园增色。

据《甘肃通志》:牡丹 " 惟兰州较盛 , 五色具备。" 兰州以金天观(今工人文化宫),潜园(今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藩署(今省政府)后花园为最盛。立夏前后,牡丹次第开放,姹紫嫣红,馥香四佈。谭嗣同记云:" 甘肃故产牡丹,而署中所植为冠,凡百十本,本著花以百计,高或过屋。"

谭嗣同在兰州期间,曾遍访兰州附近的名胜古迹 , 足迹所到咸有题咏:

《憩园雨》:" 浙沥澈今夕,哀弦谁独弹。乡泉当石咽,暗雨逼镫寒。秋风悬狐树,河声下万滩。拂窗惊客语,短竹两三竿。憩园三月雨,四壁长苔衣。积水循阶上,低云入户飞。钟声龙欲吼,屋满鼠常饥。一发青山外,层霾送夕晖。"

《憩园秋日》:" 小楼人影倚高空,目尽蔬林夕照中。为问西风竟何着?轻轻吹上雁来红。"

《兰州王氏园林④》:" 幽居远城市,秋色满南郊。野水双桥合,斜阳一塔高。天教松自籁,人以隐为豪。为睹无怀象,苦吟深悔劳 "。

注释④:王氏园林为私邸花园,在兰州南郊上沟一带,园中种松树,引入渠水,架有木桥。谭嗣同常到此处游览。

《小西湖》:" 黄水挟秋喧树杪,青山劝酒落樽前。"

《由秦陇赴兰州道中即事》:" 怪石逼人道旁立,乱山迎客点头来。"

《和景秋坪侍郎兰州陕甘总督署拂云楼(望河楼)诗》:" 作赋豪情脱帻投。不关王粲感登楼。烟消大漠群山出,河入长天落日浮。白塔无俦飞鸟回,苍梧有泪断碑⑤愁。惊心梁园风流尽,欲把兴亡数到头。"

注释⑤:断碑,指碧血碑,左宗棠题字 " 一杯荒土苍梧泪,百尺高楼碧血碑。" 楼本在肃王府后苑,碑在拂云楼(望河楼)楼下,明肃二妃,殉难于此。

《兰州庄严寺》:" 访僧入古寺,—径苍苔深,寒罄秋花落,承尘破纸吟。潭光澄夕照,松翠下庭阴。不尽古时意,萧萧鸦满林。"

随着岁月流转,谭嗣同笔下的亭台楼阁早已化为尘土,只有那苍苔深深的庄严寺异地搬迁到了五泉山,至今古意犹存。

谭嗣同往来南北,熏陶于陇上山川雄劲之环境,所感所悟尽在诗中 , 先后写下了《平凉崆峒》、《陇山道中》、《自平凉柳湖至泾川道中》、《六盘山转饷谣》、《瓦亭驿题壁诗》、《白草原》等等,这些经历是他一生精彩的片段之一,也成为人们研究他甘肃行迹的重要依据。

《平凉崆峒》:"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岑为门。松声霄汉来龙斗,石角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春。"

《自平凉柳湖至泾川道中》:" 春风送客出湖亭,官道迢遥路杳冥,百里平原经雨绿,两行高柳束天青。蛙声鸟语随鞭影,水态山容足性灵。为访瑶池⑥歌舞地,飘零黄竹不堪听。"

注释⑥:" 瑶池 " 俗传在泾川城外。

《陇山道中》:" 大壑宵飞雨,征输饶碾霜。手痕渡水湿,草色上衣凉。浅麦远逾碧,新林微带黄.金城重回首,归路忆他乡。"

《白草原》:" 白草原头路,萧萧树两行。远天连雪黯,落日入沙黄。石立人形瘦,河流衣带长。不堪戎马后,把酒唱伊凉。

《六盘山转饷谣》:" 马足蹩,车轮折,人蹉跌,山岌垭。朔雁一声天雨雪。舆夫、舆夫、尔勿嗔官,仅用尔力,尔胡不肯竭?尔不思车中累累物,东南万户之膏血。呜呼车中累累物,东南万户之膏血。"

清末的甘肃是中国最为困苦的地方,但对谭嗣同而言,这正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地方。从小锻炼出的勇武 , 湖南水乡的细腻 , 甘肃大漠的雄浑 , 最终铸就了他敢为人先的性格,孕育出了变法图强的思想基础。

光绪十五年 ( 1889 年 ) ,其父谭继洵调任湖北巡抚离开甘肃,而谭嗣同也在这之前离开甘肃,前往湖南浏阳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他写了《别兰州》一诗 :" 前度别皋兰,驱车今又还。两行出塞柳,一带赴城山。壮士事戎马,侯封入汉关。十年独何似,转徒愧兵间。"

从此,兰州成为他的一段记忆。

谭嗣同在天水时与甘肃临洮人李景豫相识相知。李景豫,原名李榕石。其父曾仕于四川,官至知府,李景豫生于蜀中,乡人称之 " 川少谭爷 "。其少负才名、诗文、书画造诣具深,而屡试不第,无意仕进,遂离乡作幕宾,游于蜀、秦、陇之间。李景豫对谭嗣同极为推崇,所赠诗曰:" 大围有灵鸟,文采一身备。翩翩来陇头,凡鸟皆敛避 ……(以下遗失)"。李景豫游四方,诗稿画幅,散失几尽。谭嗣同记云:" 昔友李榕石,名景豫、甘肃狄道州人(今临洮)。博学有善诗,身后所著皆佚,就余所见者录之 "。谭嗣同录之者有《题谢宣城诗后》《武连驿遇雨寄怀成都李湘石、张剑》《彰德怀古》《夕阳亭》《栈道杂辞》《花蕊夫人词》《村居赠天山道人暹士》《候马亭⑦歌》等。

注释⑦:相传,候马亭系汉武帝时专为迎候西域 " 天马 " 而建。

谭嗣同与李景豫彼此相善缘在志趣相投,李景豫先卒于谭嗣同,未见谭嗣同殉变法之大节,是为憾事。

谭嗣同因变法失败被捕入狱,1898 年 9 月 28 日,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6 位维新人物一起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谭嗣同就义时年仅 33 岁,临刑面不改色。留绝命诗《狱中题壁》:" 望门投宿邻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吾自横刀仰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作为 " 戊戌六君子 " 之一的谭嗣同,人皆知其变法维新、秉节持重之风范 , 其卓越的文学风采却鲜为人知 , 此文或可聊补此遗憾。

作者 孙华嵘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