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 2020-10-16
【档案观止】从“乡村扶贫经济实体” 到“3358”脱贫计划——档案中的“脱贫攻坚决胜小康”(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我们都知道,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战脱贫攻坚之年。

但你知道

合肥市最早在什么时候

就开展了相关的扶贫工作?

早期的扶贫工作又有哪些举措呢?

01 合肥市的扶贫工作开始于 1978 年

如果要追溯我国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历史,1986 年是个转折点。这一年 5 月 16 日,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从此以后,我国开始了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

但早在 1978 年,合肥市就开展了相关的扶贫工作。据《合肥市志》记载,1978 年 4 月,合肥市民政工作会议确定了重点扶持农村严重贫困户,6 月,市民政局就选定了当时的长丰县兴隆大队西门生产队为扶贫试点,确定首批扶持 4 户贫困户。而随着 1982 年 1 月合肥市扶贫领导小组的成立,不久后全市各县、郊区等地的扶贫组织相继建立。

当然,合肥市早期的扶贫工作是很有成效的。就拿首批帮扶的长丰县兴隆大队西门生产队 4 户贫困户来说,扶贫小组以农村救济费 340 元购母猪 4 头及部分饲料分给 4 户喂养,年内母猪生崽 28 只,卖得 700 元,另积猪粪 1.5 万斤。年末时,这 4 户收支基本平衡,已不再因断粮而外出乞讨。除此之外,《合肥市志》还记载,"1982 年末,长丰县计脱贫 582 户,年人均粮 800 斤,经济收入 248 元;郊区计脱贫 64 户,年人均粮 737 斤,经济收入 198 元 …… 至 1985 年,在全市脱贫户中,已成为粮食、果树、养蚕、养猪、养鸡、养牛、养鱼、运输专业户的约占 20%。"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到 1986 年,合肥市累计扶贫 21592 户,其中 70%的贫困户脱贫。因此,在这一年,我市的 19 个先进集体和 7 名先进个人在省扶贫工作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

02 兴办 " 乡村扶贫经济实体 "

上文说道,1986 年后,我国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而在 1987 年 10 月 30 日,国务院就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的通知》,紧接着,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了这个《通知》。合肥市档案馆就馆藏有这两份档案资料。

○《国务院关于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的通知》(1987 年)

这份《通知》中提出 ," 全国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工作,经过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已经初步完成了从单纯救济向经济开发的根本转变,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而且指出,经济开发是 " 一项将最终解决中国贫困地区农民温饱问题,进而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伟大历史性事业 "。最为重要的是,《通知》中在那时就前瞻性地提出,扶贫工作要 " 摸清底数,明确对象 "," 要为贫困户建立档案,县建簿、乡造册、户立卡,限期解决温饱,按期检查验收。"

○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的通知》 ( 1987 年 )

为了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通知》中提出了多条切实可行的做法,其中有一条是 " 因地制宜,兴办乡村扶贫经济实体 "," 扶贫到户不完全是把扶贫资金直接分配到户,对那些素质低、缺乏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主要是依靠能人兴办扶贫经济实体,工作到户、服务到户、效益到户、解决温饱到户。" 的确,这种发展起来的扶贫经济实体,不仅直接安排了一批贫困户劳力就业,而且带动了周围大批贫困户发展商品生产,这种 " 扶持一个点,安排一批人,带动一大片 " 的做法,突破了贫困户解决贫困户问题的传统做法,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还款能力,在当时闯出了依靠经济组织扶贫的新路子。

而合肥也是较早 " 兴办乡村扶贫经济实体 " 的地方之一。早在 1985 年 10 月,合肥市的扶贫部门就决定对重点贫困村实行多渠道扶持,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兴办经济实体等办法,规划在 3 年内使年人均口粮达 800 斤,收入达 300 元以上。

据《合肥市志》记载,到 1985 年末,合肥市所辖的三县一郊已办各类扶贫经济实体 125 个,共有扶贫、扶优对象 1658 人从业,当年产值 163 万元,利润 27.8 万元。而到了 1986 年,肥西县拨款 7 万元,支持易旱易涝的洪桥乡新城村试种千亩红麻;长丰县拨款 2.55 万元,重点扶持瓦埠湖边易涝的贫困村种植芦苇 2 万亩;均取得了很好的收益,使不少人脱贫。

03 " 扶贫先扶智 " 与 " 科技扶贫 "

除了上述做法之外,《国务院关于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的通知》中还提出了一些现在看来都行之有效的做法,比如,把智力开发摆到重要的位置,把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开发的支柱。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 " 扶贫先扶智 " 和 " 科技扶贫 "。

为了做到 " 扶贫先扶智 ",《通知》中指出,一要大量启用农村乡土人才,为乡土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要在充分发挥当地人才作用的同时,广泛吸引一切专业知识人才到贫困地区来承包开发项目、兴办各种扶贫经济实体等。另外,还要以在乡知识青年为重点,认真办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有计划地开展对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

而关于 " 科技扶贫 ",《通知》中也指出,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开辟脱贫致富门路,要把发展以科技为支柱的商品经济摆上突出地位。可以 " 结合‘星火计划’和‘丰收计划’的实施, 认真组织力量抓好现有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有条件的地方 ," 可以聘请技术专家担任贫困县的经济开发顾问 ",因此,后来不少地方出现了以扶贫为主的挂职 " 科技副县长 "。

04 "3358" 脱贫计划的有效实施

和全国一样,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 , 我省对贫困地区实施由单纯救济转向经济开发的扶贫战略,应该说取得了显著成效,群众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全省经济发展相比,贫困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困难。到 1993 年时全省还有 300 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其中分布在国家、省定贫困县的有 186 万人。为加快我省脱贫致富步伐,省政府在 1993 年制订了 "3358" 脱贫计划。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 "3358" 脱贫计划的通知》(1993 年)

何谓 "3358" 脱贫计划呢?在合肥市档案馆馆藏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在 1993 年 10 月 25 日下发的《关于实施 "3358" 脱贫计划的通知》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我省‘ 3358 ’脱贫计划目标是:现有 300 万贫困人口,3 年解决温饱,5 年基本脱贫,8 年过上宽裕生活。"

为了实现 "3358" 脱贫计划,《通知》要求,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围绕市场,放开视野,拓宽思路 , 走出具有当地特色的脱贫开发之路。除了要 " 以市场为导向,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建好‘绿色’、‘蓝色’、‘白色’等基地,实行规模连片,系列开发 " 外,特别指出,要在 "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 的基础上 " 抓好劳务输出 "。因为富余劳力是贫困地区的一大资源优势,有组织地把他们输出到需要的地方,不仅可以赚钱脱贫,而且可以开阔眼界,学到技术,培养人才。

○合肥市统计局编印的《经济信息专报》(2000 年)

而随着 "3358" 脱贫计划等一些脱贫致富政策的落实,我市的脱贫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据 2000 年 2 月 28 日由合肥市统计局编印的一份《经济信息专报》显示,"1999 年我市农村的贫困人口已从上年的 9.6 万人减少到 6.1 万人,当年净脱贫 3.5 万人 "。" 当年的脱贫率为 36.5%,比上年提高 10.5 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已由上年的 3.3% 下降到 2.1%。"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程堂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