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画像砖,除了经常与文物打交道的考古工作者或相关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人可能不太容易亲眼见到。多年来,画像砖一直为学界、艺界、藏界所珍视。画像砖是模印或刻画的有画像或花纹的砖。我国画像砖滥觞于战国,兴盛于两汉,绵延至宋元,在历史舞台上持续绽放达十四五个世纪之久,是中国古人的生死观、宇宙观及宗教理念的集中表达。
近日," 图画众生——河西画像砖上的古人生活 " 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了河西地区魏晋彩绘画像砖精品及相关文物,通过 " 图画天地 "" 生活百态 "" 宁平降福 " 三个单位 258 件(套)彩绘画像砖及相关文物的展示解读,真实反映了古代河西地区各族的生活百态和精神面貌。
画像砖可不仅仅是 " 一块砖 "
画像砖是模印或刻画有画像或花纹的砖。它与我们今天盖房所用的砖有相似之处,都属于当世的建筑用砖。所不同的是,今天的砖多为工业用砖,而画像砖却不仅仅是一块刻有花纹、画像的建筑用材。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墓葬装饰,画像砖带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装饰性色彩,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也有的会用在宫殿建筑上。
中国古代封建秩序与等级森严,画像砖也成为古人日常生活与浪漫想象的重要寄托和出口。" 河西 " 位于我们今天的山西、陕西、甘肃等西北一带,这里集中分布着大量魏晋壁画砖墓。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尽管长期处于动荡、混乱之中,然而在艺术和文学上却催发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气。艺坛有 " 六朝四大家 " 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文坛有曹植、阮籍、陶渊明 …… 他们一扫秦汉时期的典雅肃穆之风,而代以清新飘逸、风流倜傥、神逸方外,超然冥渺的境界,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奠定了一座高峰。
(剪布画像砖 魏晋 高台县博物馆藏)
( 采桑画像砖 魏晋 高台县博物馆藏)
(" 羌女送行 " 画像砖 魏晋 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
展览呈现的画像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神仙异兽、桑蚕农耕、出行涉猎、宴饮起居、百戏娱乐、服饰车舆、建筑居所等多种题材,大多一砖一画,一砖一景。构图巧妙生动,风格活泼鲜明。
仙冥世界
无论古今中外,生死都是生活中的大事。古人尤其将死亡看得无比神圣,他们 " 视死如生 ",将墓室视为已逝者通往来世美好生活的神秘通道而大加描绘。按照对宇宙空间的认知,古人会把画像砖按顺序配置在墓葬中:
( 伏羲画像砖 魏晋 长 37 厘米,宽 37 厘米,厚 5 厘米 敦煌市博物馆藏)
(唐人伏羲女娲像立幅 唐(公元 618 年— 907 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采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表现天上世界的日神、月神、伏羲、女娲画像砖和西王母、东王公、天人类画像砖一般放置在墓室壁面较高位置;表现墓主地上生活的放置在墓室壁面的中、下部;
墓道或前部墓室图画内容为门阙、车马、骑从、鼓吹的砖;
(庖厨画像砖 魏晋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藏)
庖厨、乐舞百戏、历史故事砖多在中部墓室,盐井、农作、宴饮、燕居砖多放置在中、后部墓室;
墓门部位多安置武士、四神及祥瑞灵兽砖。
在科学尚未启蒙的远古,天地崇拜的思想成为人思维的主宰。在一片幽冥不清的混沌中,中国诞生了神话。
伏羲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类始祖。这块画像砖 ( 图 1 ) 呈方形,画面中央彩绘一伏羲图像。伏羲人首蛇身,右手持规,头戴山形冠,胸部有日轮,日轮中央画有一只正在展翅飞翔的墨鸟,又叫 " 金乌 ",负责每日运载太阳的日出日落。对自然界中无法解释的诸多现象,我们的古人就是这样赋予了它们如此唯美、浪漫和富有神话色彩的形象。
(羽人砖,魏晋,长方形,白粉涂底,墨线勾勒人物,金昌市博物馆藏)
图像是历史的一面镜子。神话人物的形象既然是人想象出来的,便会随着不同时代人们眼界、审美、思想的变化而有不同。这块画像砖 ( 图 2 ) 作于唐代,是一件伏羲女娲交尾像。画面中,伏羲、女娲穿着唐朝服饰,形象日益具象化,同时呈现出世俗中人物的衣着和面部特征。伏羲、女娲仍人首蛇身,手持规、矩,上身相拥,下身相互缠绕。头顶绘内含金乌的太阳,脚下绘内含蟾蜍、桂树和捣药玉兔的月亮,身后是漫天星辰。
(受福画像砖 西晋(公元 265 年— 316 年)2001 年甘肃省敦煌市佛爷庙湾墓群出土 敦煌市博物馆藏)
你听说过受福兽吗?传说受福兽体恭心慈,与舍利兽对应,同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灵兽,有吉祥、寿福的美意。受福在魏晋画像砖中形象不一,但通常来说,受福多双肩有翼,尾部分叉,前肢抬起,呈托捧献物状。 ( 图 6 )
(青龙画像砖 西晋 金昌市博物馆藏)
(朱雀画像砖 西晋 金昌市博物馆藏)
这两块砖 ( 图 7、图 8 ) 都是在白色底色之上用墨线勾勒再敷彩而成的,分别描绘了青龙和朱雀的形象。青龙是 " 四神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神灵动物的组合)之首。" 四神 " 图像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典型构图形式,反映了古人对时空方位的思考。汉代以后," 四神 " 图象常出现在墓葬中,与当时镇墓升仙的思想有关。两件画像砖所绘的青龙与朱雀,线条蜿蜒流畅,气势磅礴,神采飞扬,展现出所绘对象非凡的风姿和魅力。
古人的生活快照
男耕女织、桑麻满圃是中国古人的生活画卷。现代人有摄影术,照片、视频早已成为当代人记录日常生活的方法,不足为奇。画像砖某种程度上就像古人手绘的 " 照片 " 一样,虽不是完全的纪实,却可供当代人照见古人的生活片段。
(牧畜画像砖(复制品) 魏晋 甘肃省博物馆藏)
这件 " 牧畜画像砖 " ( 图 9 ) 四周带有朱红色边框,描绘了十四只成群的牛、羚羊形象,右下角有一位身穿魏晋长袍的男子正在放牧。画像中的牛羊形象分别以线条勾勒而成,黑白交错,生动活泼,构图有大小、主次、疏密之分,画工绘画技法的纯熟可见一斑。
(坞堡射鸟画像砖 魏晋 高台县博物馆藏)
除了养牛、耕田、采桑等日常劳作,古人的闲暇时间也过得十分充实。这件 " 坞堡射鸟画像砖 " ( 图 10)在构图上很有意思,坞堡几乎占据了画像砖的整个立面,坞堡很像城门墙,但它实际是一种民间的防卫性建筑,富豪之家为求自保,常会构筑坞堡营壁来抵御外界纷争不断的侵略和侵害。此画像砖面右侧是一棵与坞堡等高的大树,有两只黑色的鸟儿立于枝头朝向坞堡和天空的方向。树下一书生模样的男子正张开弓作势射鸟。
射鸟是承自汉代画像的重要题材,学界对这一题材的看法多为射爵求官与祭祀,还有就是驱鸟和 " 为开春气,通万物 " 的礼仪性射鸟行为。
千年敬祈
河西画像砖墓的后室主要安放逝者的棺椁,作为灵魂居所,也是对现世一个封闭的、秘密的个人空间的复制。因此画像砖图像内容多描绘墓主的内寝、武备和象征财富的绢帛等物。图像无论是对现实世界的映现,还是对幽冥世界的想象,无一例外地从丧葬文化这一层面,反映着古人宁平降福的思想,寄托了生者对死者的眷恋哀思和美好祝愿。
(仕女开箱画像砖 魏晋 高台县博物馆藏)
" 仕女开箱画像砖 " ( 图 13 ) 白色的砖面上仅绘一人一物,画面明净雅致,富有美感。画中女子五官清晰,发髻高耸,衣着精美,两颊饰以红点十分娇俏,可见这种流行于唐宋时期的 " 妆靥 " 在魏晋时便已出现。女子持跪姿,一手开启箱盖,一手取物,非常富有动感和生活气息。
我国画像砖滥觞于战国,兴盛于两汉,绵延至宋元,在历史舞台上持续绽放达十四五个世纪之久,是中国古人的生死观、宇宙观及宗教理念的集中表达。工匠们在塑造画像砖时,以现实社会作为蓝本,融入了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览所展出的画像砖自诞生已过去 1500 多年。看过之后,你会不由感叹,斗转星移,时移世易,同样面对世界和生活,古人与我们的理解是那么不同,而我们彼此的情感又是如此相近。
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北九展厅展出,将展出至 8 月 21 日。
责任编辑丨李雪岚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来源丨艺术中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