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银行首任行长龚意农
○在全国 19 块主要的抗日根据地中,先后建立了 15 家银行,其中有 7 家在新四军驻防的根据地
○淮南币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安徽境内建立了淮北、淮南、皖江三块抗日根据地。为了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新四军采取灵活策略,针锋相对与日伪展开了激烈的货币斗争,保护人民财产,发展抗战经济,保障军需民用,安徽三块抗日革命根据地均筹备组建了银行,发行抗币。当时的淮南抗日根据地就成立了淮南银行,并发行抗币——淮南币。
淮南银行的由来
" 行政公署于九月八日出布告,为了一面对敌进行货币斗争 , 一面稳定社会金融 , 平抑物价暴涨 , 确保根据地人民财富 , 并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 , 最近下令淮南银行发行新边币一角、五角、一元、五元、十元、百元六种。新边币一元合法币五十元计算。"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 1944 年 9 月 20 日《淮南大众》刊登的《淮南银行发行新边币》档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而说起淮南币,就不得不提到淮南银行。那么淮南银行是哪一年成立的?为什么要成立淮南银行呢?
说起淮南银行,我们又要从淮南抗日革命根据地说起。淮南抗日根据地是由原皖东抗日根据地演变而来的,它位于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西部,东起运河,西至淮南路、瓦埠湖,北抵淮河,南濒长江,津浦路纵贯其间。以津浦路为界,分路西、路东 2 个地区,津浦西路地区全部在安徽境内,包括定远县、凤阳、滁州的大部分和嘉山县(今明光市)、全椒、寿县、合肥、和县、含山、怀远、巢县各一部分。浦津路东地区包括来安、天长、盱眙、嘉山县的大部分和六合、仪征的大部分,以及高邮、宝应(今金湖县)、江都、江浦的各一部分。该根据地是新四军二师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的一块重要战略区。
1943 年 2 月,华中局决定成立淮南苏皖边区党委,辖路东、路西两个地委;成立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辖路东、路西两个专属。1943 年,淮南根据地军民主动对日出击,夺回部分失地,成为扩大解放区的先锋。抗日战争时期,淮南军民共歼灭日、伪军 2.5 万余人。新四军二师也从最初东进时的一个 3 千多人的游击队,发展成为 5 万多人的正规部队。到 1945 年 9 月,淮南根据地共建立 2 个专员公署、17 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人口约 300 万,面积约 2.1 万平方公里。
毋庸置疑,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抗日根据地处于恶劣的环境中,敌人采取金融措施,掠夺根据地物资。根据地只有建立自己的银行,发行货币,发展生产,才能做到自力更生。在这样的背景下,1942 年 2 月,淮南银行在津浦路东的盱眙县葛家巷(今安徽天长市张铺乡)成立,与淮南行署总金库合署办公,属淮南行署财经处领导,首任行长龚意农,行内下设会计、营业、出纳三课。1942 年 5 月成立印制课,1944 年改为淮南印钞厂。1945 年 8 月,淮南银行并入华中银行,成为华中银行第三分行。淮南银行发行的货币简称淮南币。淮南币的价值很高,初发行时每元相当于法币 3 元。
据史料记载,淮南币流通时间从 1942 年 2 月到 1945 年 10 月 25 日结束,前后不到 4 年时间。
打击伪币有妙招
那么淮南币总共发行过多少金额呢?它主要在哪些地区流通呢?至抗战胜利,淮南银行先后 3 期印制发行淮南币 1 角、5 角、1 元、5 元、10 元、100 元 6 种面额 24 种版别,累计发行总额为 38827457.27 元。主要流通于安徽的来安、天长、嘉山、盱眙、定远、凤阳、滁县、全椒、和县、含山、合肥、巢县、寿县和江苏的江浦、六合、仪征、扬州、宝应、高邮等县。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 1944 年 9 月 20 日《淮南大众》发表的一篇答读者问——《淮南票和淮北票为什么不能通用》的档案。这份档案这样记载," 答老子山刘怀宝问:为什么淮南票子淮北不用?淮北票子淮南又不用?是不是闹经济斗争?"" 淮南淮北票子的发行,是为了和敌人进行经济斗争的,自己绝不会闹什么经济斗争。那么为什么又不用呢?首先,不用也不是绝对的,银行里必要时也能兑换。一般在下面不用的原因,主要是我们今天处在敌后,各根据地都被敌人包围着,互相流通联系还不够灵便。我们印票子的技术比较起来是不高的,敌人时常伪造票子来跟我们捣蛋。票子在我们本根据地内流通,碰到伪造票子,识别还容易,如果出了根据地,流通很远,那人家伪造起来识别就困难。这样就会出纰漏,上敌人的当。因此暂时不用,倒是为了和敌人作经济斗争很必要的。"
显而易见,在当时敌伪封锁的情形下,根据地被分割成几块,淮北、淮南、皖江抗日根据地未形成统一的整体。根据地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了区域性银行,印刷发行货币。与此同时,根据地货币都具有防伪性质。由于日伪破坏根据地金融、经济,伪造假币混入根据地市场,掠夺物资,为此淮南银行在淮南币印刷中先印上精美的底纹,在背面图案的花纹中刻有 " 淮南银行 " 四个极小的字,散藏在图案之中。同时采取多种不同的颜色印刷,正反两套色和四套色,使防伪性能大大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淮南根据地组织、宣传群众,积极开展反假币斗争。首先动员广大群众提高警惕,识别假币,比如由淮南银行、公营商店等处把假币张贴出来,让群众识别。其次对坚决揭发制造、使用假币的人员给予奖励,并对有意带进假币者严惩。
发行兑换券支持纺织业发展
据史料记载,淮南币的发行为根据地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生产和贸易,增加了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淮南银行发行贷款促进根据地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使根据地内物资丰富,市场活跃,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根据地货币发行主要用于农业贷款和工商贷款。农贷包括耕牛、种子、水利、植棉、植麻、垦荒等项目。工商业贷款主要贷给公营、合营、手工业、合作社等,帮助因缺少资金而停业的油坊、手工作坊业主、小商店得到必需的周转资金,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繁荣根据地经济,提高自给能力。
这一点也在档案中得到了佐证。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 1944 年 11 月 1 日《淮南党刊》中刊登的《盱嘉县委关于整理农贷的工作报告》档案这样记载:" 盱眙、嘉山两县自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从一九四一年起就开始施行了农贷政策,以帮助和解决农民在春荒和生产中的困难,并为了照顾各阶层又举放了业主、贫商贷款。其种类计有耕牛、水利、贫农、救灾、种子、移民、棉贷、小本、边币等九种之多。"
1942 年,淮南银行成立之初就及时发放耕牛贷款,资助农民饲养耕牛,贷给贫农买牛,推动他们组织耕牛合作社,实行 " 专款专用 "。不仅如此,淮南银行还授权来安县半塔镇 " 杨言德合作社 " 发行 " 直一区民众合作社兑换券 ",在县境流通。
当时为何要发行兑换券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当时的一个重要物资——棉纱。棉纱是日伪对根据地封锁的重要物资,一度造成根据地内纺织厂原料紧缺。为自力更生解决这一问题,来安半塔民众合作社响应抗日民主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手工纺织,由于合作社资金不足,便向淮南银行申请贷款。1942 年,半塔民众合作社经报请淮南银行批准,印制发行了 58 万元 1、2、5 角券小额兑换券,合作社用这笔贷款打造纺车 750 辆。后淮南银行又给予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合作社收购棉纱,打破敌人的封锁,促进了根据地纺织业的发展。
余育红 李雪梅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何芳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