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8-04
深晚荐书|葛亮深圳会《瓦猫》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那天,转了一个《朱雀》十周年的新闻稿给葛亮老师,他回复,我在深圳。

又补充,隔离中。

他很乐观,几天后隔离就结束了,然后在深圳举行书的活动。

说这话,是 7 月 20 日。语气中有一种马上释放的欢快,轻灵得像小鸟要飞翔。

21 天,不算短,但想着四下已安排好的新书活动,以及活动结束后,可以回去的老家——古城南京。两年多没回去了,想念中的亲人,还有亲人的想念,都让禁闭宾馆中的 21 天变得不那么煎熬和沮丧。

很快,书城的活动海报出来了——葛亮《瓦猫》新书分享。

噢,《瓦猫》。

都知道这是今年口碑甚好的一部作品。用最通俗的话讲,好看。

它介于虚构和非虚构之间,以 " 匠人 " 为主题,由三个故事组成。我最爱其中的古籍修复师。也因了其真实的背景,葛亮祖父葛康俞是著名的艺术史学家,于抗战期间在四川江津凭借记忆完成的专著《据几曾看》至今仍被中国古代书画研究者奉为圭臬。因为祖父受损的手稿,葛亮偶然接触了 " 古籍修复师 " 这个行当,并折服于一本书被完整修复的过程,于是,写下了《书匠》。

之后,他走访了各地匠人,考察民间手艺。又写了《飞发》和《瓦猫》。如果说《书匠》着眼于中古籍修复之异同,讲究的是 " 不遇良工,宁存故物 ";《飞发》则聚焦传承变与不变之争,持守与创新;《瓦猫》更涉及匠人的的根本——吾随物性,以手摹心。里边有匠人的生命体验,有匠人的内在精神品格,有匠人的学养、承传与渊源。

书中的人物,简、老董、静宜、翟玉成、郑好彩、庄锦明、宁怀远、荣瑞红 …… 个个是鲜活的生命,胭脂低吟,柳岸残月,岁色斑驳,古旧辞章。

日夜相处,情愫交织。葛亮着迷于与这些人物虚实相间的状态,像一种瘾,外有牵挂,内则期盼。

书写完了,他反而怅然若失,少了点什么,内心底不愿这些有情感有体温的人悄然隐去。

他本身,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可以深情如烛泪,也可以纯真如清流。与他初识的人,便会想起短梦初歇,又觉岁月绵长。对,他似一缕幽香,于不觉中带几分忭然。

在当代的小说家中,葛亮属于七零后一代作家,成长轨迹算是顺风顺水,没有太多的波澜起落。可是,他擅长根植于历史,不管是语言还是情怀,不管是认知还是识见,此次以 " 匠人 " 为故事之引,葛亮寻找的便是人之为人的尊严。他说,时代开阖变迁之际,人的遭遇与变革,一鳞一焰,是为匠传。

他自己又何尝不是 " 匠人 "?我们理解中的工匠精神总只侧重于对技艺的打磨,但在葛亮看来,匠人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传统,是因为它可以连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代之间又有所交接。" 在一个如此变动不居的时代,匠人精神可以让我们心里有所依持,坚定地选择一件事并专注地去做。" 比如写作,比如写作之于葛亮。

他善于留白。写作如是,做人处事亦然。他习惯于淡然平和对待所有人,谦逊有礼聆听各方声音,以教书为职业,以写作为己好。二者俨然泾渭分明,在他的生活中达成某种状态的平衡,又不失精神的愉悦和满足。

波澜不惊中,又似有 " 野心 ",一种温和不停歇的进取。

那年,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朱雀》甫一出版,人世间惊鸿一瞥。几年后,又出《北鸢》,似黄叶飘落台阶的一抹炫色。更多的人记住了葛亮,一位悄然而至的年轻作家。

他还是不动声色。人们记住他的,还有他的家世——祖父葛康俞,太舅公陈独秀,叔公邓稼先。免不了来一句:名门之后。

他当然与之相关,家学渊源,从小浸润于古典文化中长大,他比其他人多了一些厚重和先机。年既长大,明城墙 " 颓败而壮大 "" 这些名字被时间封印过,并未覆盖于浩荡皇城的荒烟蔓草下,倒是浸染了半世纪深巷的厨炊烟火(《瓦猫》后记)"。他有一种深深的旷世情缘,像寄生蕨类一样,缘历史攀爬,彼此依附,又彼此互补。

《瓦猫》是疫情中创作的作品。这些年葛亮一直生活、工作在香港,日常教书,假期写作。他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25 岁到 30 岁之间写了《朱雀》,30 岁至 36 岁之间写了《北鸢》。长篇的产出时长约五六年。只是每一部作品面世时,必定妆容精致,少附瑕疵。

出版方说,我们巡回做下活动吧。他没有犹豫,答应了。

是一份责任,对那些朝夕相处的人物。他愿意,给 " 老董 " 们一份踏实的交待。

足足 21 天,在深圳封闭的酒店里,他被规律地起居饮食,情理之中被胖了 8 斤。这些他都事先预想到了,不过,为了 ……《瓦猫》,值得。

我仔细端详对面的葛亮,没看出来,还是一副玉树临风样。

他腼腆着," 两年没参加活动,不能让人一看,噢,来了个胖子。" 他爱惜羽毛,隔离一结束,迅速投身运动中,一周下来,见了成效。

青年作家 + 才情 + 修养 + 颜值,难怪某年香港书展贴有葛亮讲座的海报前,小女生们大声尖叫。

8 月 1 日,龙华书城新书活动现场,大家重逢、喜悦。

只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刚刚解除隔离,疫情又开起了玩笑,尤其葛亮的家乡南京,成了新一拨的 " 高风险地区 "。继多地活动取消后,葛亮似乎连南京也回不去了。

葛亮一脸无奈,满心牵挂隐入了历史的匠人风韵中。

想起松禅老人联一句 " 万事尽如秋在水,几人能识静中香 ",这里送给葛亮老师吧,我们有理由期待,将有一部佳作得以破茧而出。

《瓦猫》

葛亮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年 3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相关标签

深圳 艺术 四川 匠人精神 书画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