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珍
籍贯甘肃天水武山。西安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现为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美术、中国画、美术史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协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会员。目前主要关注点为甘青地区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方面,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20 余篇,主要涉及有建筑彩画、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基于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方向,王晓珍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4 项,出版著作 3 部,其中《甘青河湟地区藏汉古建筑彩画研究》获 2019 年度国家民委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我省具有悠久、厚重、辉煌的历史和珍贵的文化遗存,尤其是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使甘肃的民间美术品种繁多、风格独特,但是研究此方向的专家和专著却屈指可数,为此,记者于日前采访了民族民间美术学研究者王晓珍,她从艺术与历史的角度阐释了她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理解和为之作出的努力。
王晓珍出生在拥有 "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美誉的天水武山,这里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下,王晓珍自然而然地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记得我小时候经常去我们县的拉梢寺游玩,当时,拉梢寺的壁画和雕塑就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感慨古人能在悬崖峭壁上创作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没想到只此一眼,我便与拉梢寺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晓珍告诉记者。
从小喜欢绘画的王晓珍在父母的支持下学习美术,并于 1996 年顺利考上了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之后又继续师从王宏恩教授,攻读了硕士学位。王晓珍说:" 这个阶段我主要研究的是中国画创作和石窟美术研究方面,我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就是家乡武山拉梢寺的摩崖浮雕研究。再次以研究者的身份来到拉梢寺并对其进行艺术上的深入研究,让我感到亲切又充满了使命感。这也是我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到民族民间艺术。"
之后,想要继续深造的王晓珍 2010 年考上了西安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王宁宇教授研究民族民间美术。王晓珍回忆:" 当时我的导师经常告诉我,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是两柄锄头的学问,一柄是进入田野作业中的‘锄头’,一柄是思想者的‘锄头’,共同来提高自身的探索、分辨、质疑、批判、吸收与再拼合的能力,紧握这两把锄头,才能接近历史文化的真相。甘肃省是民族民间美术的富矿,导师希望我能够在这个领域深耕细作。" 带着这个使命,所以 2013 年毕业后的王晓珍进入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继续从事跟民族民间美术有关的教学研究工作。
近十余年来,王晓珍实地调查了青海省的乐都县瞿昙寺、湟中县塔尔寺,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寺、天祝县东大寺、永登县妙因寺、感恩寺,还有与之相关的永登县连城镇鲁土司衙门、道教建筑雷坛等,在历史现场搜索和积累大量第一手资料。2015 年王晓珍主持全国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规划项目《藏汉交流中的甘青建筑彩画图像研究》,在扎实的实证资料考察分析基础上,王晓珍发现了河湟流域这些古建筑群是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其设计、建造及其时代历程在木构彩画上都保留着相应的痕迹;其彩画面貌既有着明、清时期中原建筑官式彩画的样式,也融入了包括藏传佛教图案在内的藏式图案,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历史区域风格特征。由此,《甘青河湟地区藏汉古建筑彩画研究》这部著作也应运而生,这也是对甘青河湟地区古建筑彩画的首次系统性研究。
河湟地区保存着自明代以来的藏传佛教、道教及其他相关古建筑遗存,王晓珍从民族民间美术科学研究和保护的角度出发,展开了古建筑彩画的考察与分析。" 本来我只想做咱们甘肃省内的研究,但是在深入挖掘过程中我发现,河湟地区文化历史渊源已久,根本无法割裂开研究,它们的建筑彩画面貌既有明清时期中原官式建筑彩画的样式,也融入了包括藏传佛教性质的藏式彩画纹样与形象,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历史地方性风格特征。藏式建筑装饰与中原建筑彩画并存、碰撞,最终融合而形成河湟地区建筑彩画藏汉融合式风格。他们既有不同时期各民族横向交流的特点,也具有建筑彩画自身纵向的发展轨迹,历史地体现了西北地方式彩画形成的演变轨迹。" 王晓珍说。
在探访和研究的过程中,王晓珍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她说:" 我发现在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中,因彩画附着于建筑外表,在自然条件下容易脱落或褪色;并且宗教建筑为了保持建筑的华丽和庄严,往往隔几年就会对其进行重绘,彩画保护的现状堪忧。所以我认为,为了保持建筑本身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历史上已经形成了民族文化融合后的彩画样式,需先进行图像辨识与分析,继而再进行维修或重绘,以尊重民族民间地域文化生态规律为原则,而不是‘焕然一新’的现代面貌,或者强调不同民族的‘异文化’特点进行绘制,使其偏离历史样貌。"
2017 年,王晓珍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甘肃鲁土司图像文化研究 "。王晓珍介绍:" 我自 2010 年开始关注永登地区的古建筑开始,数次进行了相关的田野考察,从最开始对古建筑及其木构彩画的关注,到后来继续关注依附于建筑上的各类物质图像遗迹。2020 年出版了一本鲁土司图像资料的汇集,用直观的图像,全方位地展示鲁土司的物质文化,以补充西北地方文化的图像资料库。"
在研究的过程中,王晓珍克服了重重困难。她说:" 我的导师传授给我严谨的学科态度和实用的研究方法,让我在研究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充满信心,勇于克服。" 王晓珍通过长期田野考察,采集了大量图像资料,钩沉各种文献,经过梳理与分析,形成了一本包含了 700 余幅图片及文字解读的文化图录,也是截至目前较为完整的鲁土司图像资料的集成与展示。记者看到,著作分别对鲁土司的建筑、砖雕、瓦件、雕塑、绘画进行了系统整理。王晓珍说:" 在整理和细读鲁土司遗存图像的过程中,首先直接感受到的是图像风格的衍变,从艺术风格学的角度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当地美术发展的集中形态展现,也是西北民族民间美术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些图像可以看到,工匠们秉承了明清以来宫廷美术的精美风格,也吸收了藏传佛教的题材内容与绘画风格,在这些古建筑上延续性地展现了各种文化交流的过程。同时,对比青海瞿昙寺回廊清代壁画的题记上记录的永登工匠参与壁画绘制,可见永登工匠的营造、雕绘水平之高在河湟地区亦有体现。这些遗存的不同类型的图像,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历史上蒙元后裔鲁土司在统治当地时所承载、融合的各类文化特点,其中蕴含着蒙藏汉民族关系,反映了儒家文化、藏传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影响,这些历史图像诉说着鲁土司在西北边隅的家族历史,表明其兴起、壮大、延续直到最后的灭亡与整个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紧密关联,从一个地方的微观角度反映着西北地区各民族文化从交流到融合的历史脉络。" 目前,这项研究还在进行中,让我们拭目以待。
访谈到了尾声,王晓珍告诉记者:" 民族民间美术是古代工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反应了他们当时的人文历史和审美趣味,工匠技艺是创造这些精美历史图像的重要因素,工匠对各类文化的理解、接受与选择才是民族文化交融的核心要素。西北丰富的文化历史遗存留下了待开发的矿藏,作为一个‘挖掘者’与‘观察者’,我们应该以宽阔的学术视野,脚踏实地、严谨科学的精神及方法,对我们无比丰富多彩的匠作技艺遗产展开细致而又综合、整体互应的考察,并从当代民族民间美术科学研究和保护的角度出发,在当代进行物质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技艺保护中,应该采用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方式进行保护与传承。深入实地,下‘笨功夫’,才是一个研究者应有的态度。"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静 文 / 图
编辑丨李雪岚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