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王书胜 记者 黄艳)52 岁的南京市五老村小学教师张颖怎么也没想到,23 岁的儿子张元昊在这个暑假,和她成了 " 战友 "。疫情发生以来,这对 " 母子档 " 志愿者辗转在核酸检测采样点、街道办公室等多个地点,用默契的配合出色地完成了志愿者工作。
妈妈报名当志愿者,带着儿子同上阵
△母子俩一起参加志愿者培训。张颖(中)张元昊(右)
7 月 21 日,五老村小学的教师群里征集志愿者,张颖迅速报名,还带上了自己即将读研究生的儿子张元昊。" 年轻人体力好、脑子活,很适合当志愿者。" 张颖说。
张元昊也很乐意,当即和妈妈打车从马群的家来到五老村小学附近的九宜城核酸检测采样点,当起了志愿者。母子俩的第一份工作是维持秩序。当天队伍比较长,两人不但要安抚排队市民,还要 10 人一组把市民带进场内检测。
" 当天还碰到了以前的学生,对排队有点想法,但一看到我,就主动配合了。" 第二天,这名学生发了微信朋友圈,说遇上了 " 老班 "。这第一天的志愿者工作,母子俩就干到晚上 11 点多,好在相互有个伴儿,回家的路上也不孤单。
第二、三、四轮核酸检测采样,在五老村小学都设点了。母子俩又回到学校做志愿者。除了维持秩序的 " 老本行 ",他俩又担负起了新任务,就是为市民采集信息,从手写到扫身份证,张颖发现儿子做得越来越好。
张元昊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其实连续工作,又要在高温下穿着防护衣,他也非常疲惫。" 但我收到了很多肯定,大家对我的工作特别支持,我挺开心的。"
张颖的妈妈已经年过八旬,住在鼓楼区,但老人的几次核酸检测采样,张颖都没能陪伴。" 第一次是我姐姐陪着去的,后面就是妈妈自己一个人去的。" 张颖说,妈妈非常支持她的志愿者工作。在采样点,张颖对年迈的老人特别照顾," 一对一 " 接进采样现场,采样完成后再把他们送到门口。她知道,在妈妈去的采样点,志愿者们也会一样对待。
一天打上百个电话,得到隔离市民肯定
△这个夏天,母子成了抗疫一线的 " 战友 "
采样点不需要志愿者时,母子俩又到五老村街道帮忙给黄码市民打电话。分工、配合,两个人很默契。遇到一些困难就商量着来,一起想解决办法。
" 一天要打出上百个电话,这中间还有曲折的故事。" 张颖说,打电话一是要了解大数据下黄码市民是不是有些是 " 委屈码 ",还有对那些正在隔离的黄码市民进行隔离状况的回访。在拨打过程中,张颖发现有个电话是同事儿子的,但小伙子一直没接电话,她就发短信给他说明身份,还是没回,后来几经周折,小伙子终于回了电话,这一个电话就花了不少时间。因为座机有限,张元昊直接用自己的手机给市民拨打电话,手机号归属地是他上大学的城市,对方以为是诈骗电话,还投诉了他,好在误会后来解开了。
打电话这件事让张颖对儿子有了新的认识。" 他特别积极地要当现场志愿者,但对打电话这件事,他心里是没底的,非常担心自己沟通不到位,影响工作效果。" 后来,张颖在旁边观察发现,儿子不仅非常礼貌,说话也很有方法,他会真诚地告诉对方,打这个电话是出于关心,如果数据有问题,会帮着想办法。这样的沟通效果不错。
这所学校近百名教师当志愿者
△在采样现场,张颖(右)和张元昊(中)也配合默契
疫情发生以来,南京市五老村小学的两个校区都成了核酸检测采样点,学校的绿码在宁教师抢报志愿者,每次工作群里一放出志愿者名额,10 分钟内一定会被抢光。学校共有近百名教师参与了志愿服务。
学校带着自己孩子来当志愿者的老师有好几位,外聘的老师也冲在一线。足球教练李全智是外聘老师,但他一直冲在一线。他在学校两个校区当志愿者,还到蓝旗社区当电话回访志愿者,大光路街道流动采样点也有他志愿服务的身影。学校的男教师们主动扛起深夜 12 点到早晨 6 点的值班,不仅在采样点,他们还在学校附近的卡口核查苏康码、测体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