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尔塔 " 来势汹汹,全国疫情防控之弦骤然绷紧。专业人士提醒我们正视一个现实:新冠病毒短期内无法彻底消除,我们需要持久战的思维,将 " 抗疫 " 作为一种生活的常态。
是的,生活还要继续。疫情下的南京并未暂停,只是褪去喧嚣、放缓了脚步,部分公交、地铁线路停运了,但街道干净整洁每天有人清扫,蔬菜瓜果保障供应,外卖快递按时送达,很多人戴着口罩照常上下班。或许有一丝丝的无聊、挫折、烦闷,可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运行。
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单调而重复,与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庶几相似。但加缪断言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为他每次推着石头爬坡,都在实现他充满激情的生命,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自己的事情。
于这日复一日的生活的间隙,我们需要一个轻松而斯文的喘息。愿这份负载着个体体验的书单,串接起你我各自生长却又彼此攸关的命运,愿我们身上都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不妨挑战一下 " 天书 "
《尤利西斯》
[ 爱尔兰 ] 詹姆斯 · 乔伊斯 著
萧乾、文洁若 译
译林出版社
2021 年 8 月
《尤利西斯》
[ 爱尔兰 ] 詹姆斯 · 乔伊斯 著
刘象愚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年 6 月
我们公认《尤利西斯》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没有读完、读懂乔伊斯的这部小说却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据说图书馆的书架上总有一本《尤利西斯》,除了开头的十几二十页已经泛黄发黑,后面的部分则洁白如新。在《尤利西斯》出版百年之际,国内两大外国文学出版重镇——译林和上海译文不约而同推出了各自的新版本。
《尤利西斯》首个中文全译本即由译林邀请萧乾、文洁若夫妇翻译,于 1994 年出版。此次译林推出的 " 百年珍藏纪念版 ",在延续经典译本的同时,又对内容作了部分修订,并增加大师马蒂斯特绘插画,收录《尤利西斯》与《奥德修纪》对照表、《尤利西斯》人物表、地标图集等方便读者阅读。
上海译文推出的是继萧乾、文洁若和金隄译本之后第三个中文译本,由翻译家刘象愚先生潜心二十年翻译完成。除《尤利西斯》(上、下册)外,新版本套装还附赠独立成书的 500 多页翻译札记《译 " 不可译 " 之天书》,3 本书共 1888 页,共计有 4471 条注释。
有耐心和时间的读者,不妨挑战一下这部 " 天书 "。
安静下来,倾听灵魂的低语
《沉思录》
马可 · 奥勒留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年 2 月
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 · 奥勒留 · 安东尼在位的近二十年间,国家不断遭遇台风、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帝国也不安宁,时有侵袭或叛乱发生。对于这些灾难,奥勒留表现出一种斯多亚派哲学家的冷静和镇定精神,他以静制动,坚如磐石,克服了种种磨难。《沉思录》内容的大部分,就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
奥勒留知道他握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权力,但他同时 " 把自己视为与任何别的公民一样平等的公民 ",告诫自己不要欲求 " 一切需要墙和幕的东西 "。他多次谈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他说,死亡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伟人还是仆人;最有权力者还是最有智慧者;被哀悼者还是哀悼者。对于自身和他人的关系,他说:" 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当你有这种思想时,你就丧失了做别的事情的机会。"《沉思录》与其说是一本著作,不如说更像是灵魂的低语。你必须使自己安静下来,才能清晰地听见它的声音。相当多的政治家,或者许多处在权力巅峰的人,都对这本书心有所感。
一场逼近临界时刻的深度访谈
《临界:鲍德里亚访谈录》
[ 法 ] 让 · 鲍德里亚、菲利普 · 帕蒂 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 年 5 月
这是法国记者菲利普 · 帕蒂对当代著名思想家让 · 鲍德里亚展开的一场深度访谈,广泛论及如下话题:福山,波斯尼亚、海湾战争、卢旺达和新世界秩序,全球化与普遍化,卷土重来的族裔民族主义,战争的本质,修正主义与大屠杀否定论,德勒兹、福柯、巴塔耶和维利里奥,虚无主义与启示录,写作实践,虚拟现实,东方与西方,受害者文化与忏悔文化,法国知识分子及其社会参与,当今资本主义的本质,消费社会与社会排斥,解放,死亡和暴力,现实、幻觉和媒介,生活的全面失序。
鲍德里亚自如地游走在政治、哲学和文化之间,一针见血又不失幽默地对上述问题做出解答。对想要入门鲍德里亚思想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现成的绝佳导读书;对熟悉鲍德里亚的读者来说,本书新颖地澄清了他晚期的思想立场,引人入胜。
" 没有能治历史宿醉的阿斯匹林 "
《加缪笔记:1935 — 1959》
[ 法 ] 阿尔贝 · 加缪 著
郭宏安 译
译林出版社
2021 年 5 月
" 我最喜欢的十个词:世界,痛苦,土地,母亲,人,荒原,荣誉,贫穷,夏天,大海。"
" 同样一件事情,我们早上和晚上的看法都会不同。但真相在哪里,在静夜的思维还是正午的精神里?不同类型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 大型历史危机过后的第二天,人们发现自己就跟彻夜狂欢之后的清晨一样不快乐和痛苦。没有能治历史宿醉的阿斯匹林。"
从 1935 年初入文坛到 1960 年猝然离世,在大约二十五年的时间里,加缪以手记的形式记录下对创作和人生的思考。他总共写了九本学生用的练习簿,内容包括文学、哲学、政治、关于人类命运的观点,以及写作计划、读书随想、风景、游记、交往等,将作为艺术家、作家、哲学家的加缪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行所为,通过简明扼要、澄澈如水的文字呈现给读者。
重新发现沉默的惊奇之处
《沉默史:从文艺复兴到现在》
[ 法 ] 阿兰 · 科尔班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年 5 月
法国知名历史学家阿兰 · 科尔班的研究领域为 19 世纪的法国及微观历史。本书既是优美的散文也是广博的文化史,作家在书中探究沉默及其声音与意义,不仅试图挖掘一个难以捉摸的多面概念的来龙去脉,同时深入其哲学、神学和文学领域。
科尔班认为,沉默不仅仅是没有声音。沉默存在于我们内部,存在于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学者和有信仰者数世纪以来所构建的内心城堡之中。然而,尽管沉默是我们某些激荡心灵的体验的核心,但 20 世纪的剧变还是慢慢消解了它的价值。如今,喧嚣的城市空间和各种媒体持续不断的信息轰炸迫使我们一直保持活跃、打开耳朵。我们已不知道内心的自我为何物,这一过程正改变着个体的本质。科尔班带领读者细细品读从古至今众多重要思想家及作家的 " 沉默 " 书写,让我们重新发现了沉默的惊奇之处,以及由此带来的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写给身体与疾病的最后一封情书
《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
[ 英 ] 奥利弗 · 萨克斯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年 7 月
" 科学远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冷淡和抽象,而是伴随着激情、渴望和浪漫。" 作为脑科学界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奥利弗 · 萨克斯一直以其极富人文色彩的医学故事写作而享誉全球,他记录下病态背后的一系列奇异大脑与独立个体,被誉为 " 医学界的一千零一夜 "。
但不同于过往作品,本书是萨克斯在临终前回望人生,写给青春与记忆、身体与疾病、大脑与科学的最后一封情书。他写到了自己从小对博物馆、图书馆的喜爱,对乌贼、蕨类植物的痴迷;同时以一贯细腻、精确和极富人文关怀的笔触,讲述了阿尔茨海默病、图雷特综合征、躁郁症等疾病的动人病例;并在大限将至之际,对纸书阅读、电子产品迷恋症、摄影技术乃至外星生命都做了精彩的思考。通过科学家的苍老之眼,可以重新观看我们身边的世界、广袤的宇宙与生命的迷人之处。
修复历史与记忆的风景
" 年代三部曲 "
韩东 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 年 8 月
作家韩东在新世纪之初相继推出四部长篇,其中三部具有题材的一致性和结构上的连续性,这次以 " 年代三部曲 " 之名集结出版。《扎根》重回 1960 年代的苏北乡村,回到土地和劳作,用儿童的清澈双眼观察世界,看见成年人的社会困境也看见自然界的神奇。《知青变形记》的故事跨越数十年时间,以平实克制的语言,写出一个带有荒诞色彩的不平凡故事。在艰苦的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人的坚韧的生命力却蓬勃绽放,令人动容,写尽小人物在历史里的酸甜苦辣。《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为苏北小城三位少年的列传,荒芜的年代,三十年转瞬即逝,小城好汉们各自走向生存与毁灭,燃烧的青春和岁月沧桑令人不胜唏嘘。
生活里的平庸比我们知道的还平庸,生活里的诗意比我们能感受到的还诗意。韩东洞悉那些显而易见却不被我们发现的事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不动声色却最惊心动魄的讲述者。
情感和人性的胜利
《过往》
艾伟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1 年 7 月
作家艾伟的新作《过往》,讲述的是一位 " 另类母亲 " 的故事。这位 " 另类母亲 " 是越剧名角,年轻时以一曲《奔月》红遍全国,舞台上光彩夺目,生活中却与三个子女疏远。在儿女眼中,她的身上有一堆毛病—— " 自私、说谎、逃避责任,可她一旦穿上了戏服,站在观众面前,这些毛病顿时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她的光芒让这些毛病显得无足轻重。" 晚年的她因身患重病,联络上久未联系的儿女,旧日生命中的一幕幕重现,关于过往的隐秘真相也逐渐露出水面。《过往》瞄准了多子女家庭内部的情感关系。不同人物以 " 当下 " 回望 " 过往 ",在人生的重大抉择面前,亲情中本能的爱日渐显露,复杂的人性也随之纤毫毕现。
传递乐观、信念、勇气和智慧
" 小译林国际大奖童书 "
[ 俄 ] 阿纳托利 • 阿列克辛等 著
译林出版社
对于很多取消了游玩计划的家庭来说,阅读可以算是既经济又快乐的打开暑假的方式。" 小译林国际大奖童书 ",精选 10 部儿童文学经典之作,送给 3-6 年级的孩子们。《魔柜小奇兵》开启了一趟让孩子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的奇幻之旅,每个孩子都相信玩具是有生命的,魔柜把玩具小人变活的故事对小读者有强烈的吸引力。《萨姆的八个愿望》讲述了身患白血病的十一岁男孩萨姆,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努力实现八个心愿的故事,以童稚般的纯真直指生命的核心问题,传递乐观、信念、勇气、智慧。《同学都说我丑》涉及孩子感兴趣的主题:外貌给成长带来的烦恼,它贴切地描写了自卑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接纳自我,建立自信,告诉孩子:别人如何看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
来源:现代快报读品周刊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