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 50 年代,被称为 " 沟通三河、横贯皖中 " 的淠史杭灌区工程在江淮大地兴建。很难想象,在当时那样的艰苦条件下,安徽人民是如何完成这一规模宏大的工程的。这其中,当时的六安专区史淠杭沟通航灌工程党委领导下的灌区工程指挥部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 淠史杭工程 " 开始建设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淠史杭工程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起初根本就没有淠史杭这个说法,经历数次演变后才逐步成型。
据淠史杭总局展览馆相关资料介绍,上世纪 50 年代,随着大别山区相继建成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等水库,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淮委副主任的曾希圣萌发了利用水库的尾水发展下游农田灌溉的设想。在这一想法的指导下,当时的六安地委设计了一个方案,将六安地区境内的史河、淠河、杭埠河沟通,建一个特大型灌区,并兴建龙河口、白莲岩两座水库,沟通史、淠、杭三河。于是,由史河、淠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组成,纵横皖豫两省 12 个县市,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水域,覆盖 13130 平方公里土地,设计灌溉面积 900 万亩的宏大工程草图初显。工程最初的名称为 " 史淠杭沟通航灌工程 ",后曾希圣建议按三个灌区的大小顺序命名,便正式改为 " 淠史杭沟通航灌综合利用工程 ",简称 " 淠史杭工程 "。1958 年 9 月 4 日,中共安徽省委专门下文,成立六安专区史淠杭沟通航灌工程党委会,赵子厚任党委书记,下设灌区工程指挥部。
○淠史杭工程建设者发明的攻克麻礓土 " 土法 "
而在之前的 1958 年 8 月 19 日,灌区工程总指挥赵子厚在淠河灌区渠首横排头开挖第一锹土,拉开了淠史杭工程建设的序幕。但工程施工期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资金困难,技术匮乏,材料短缺;加上国家财力有限,淠史杭工程一开始就未纳入国家计划,意味着施工所需要的一切都要靠自筹解决。无疑,这将成为一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战役。根据当时工程的总要求,需要兴建几万座大小水闸、节制闸、地下涵洞和船闸等,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可想而知。但在灌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指挥部的党员干部和皖西人民一道,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精神,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淠史杭总局展览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参加工程建设的民工们挑着粮食和铺盖,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工地。那时候所谓的工地,不是荒岗就是沙滩,头上一片蓝天,四望满目荒凉。别说住房了,就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党员们组织民工自己动手,用芦席和茅草搭起一座座临时工棚,白天忘我地投入工地干活,晚上走进工棚常常累得倒头就睡。而当时每个民工一个工日仅仅补助 0.25~0.5 公斤口粮和一毛钱菜金。
○修建好的淠河干渠
创造新中国水利史上的丰碑
在淠史杭总局展览馆,我们还看到这样一组数据,在工程建设的 1958 年至 1972 年 14 年间,安徽人民肩挑手抬,艰苦奋战,以铁锹、十字镐、独轮车等原始工具,大干 4 亿个工日,开挖了 2.5 万公里渠道,完成近 6 亿立方土方,建成了横跨江淮、沟通淠史杭三河、造福皖豫两省的特大型灌区,创造了新中国水利史上的丰碑。" 淠史杭工程建成后,有关部门曾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若把整个工程的土方量垒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足足可以环绕地球十余圈。" 淠史杭总局展览馆工作人员说。
当然,淠史杭这样伟大的工程,不仅需要人民勤劳的双手,更需要聪明的头脑。施工当中,困难就像河水一样一波接一波。工程指挥部党委充分调动人民的创造性,发挥人民的智慧。
施工初期,第一个遇到的难题就是铁锹挖不动那坚硬的麻礓土,一锹挖下去,锹就卷了刃,麻礓土只碰破一层油皮。面对这一困难,工地上的转业军人刘美三,根据自己在部队野外施工时掌握的一些经验,和工友樊学海在陡坡的麻礓土上楔一根木棒,然后猛力向后一撬;经过多次实验,最终一根木棒撬掉一方多土。指挥部了解这一 " 土法 " 后,发动大家进行无数次修改和补充,一个越来越完善的 " 陡坡深挖劈土法 " 终于创造成功了,只要几根木棒、几把榔头和几个人,一下子就能劈掉成百方土。
成功解决了麻礓土问题,又面临新的难题。山岗有各种岩石,这些不同质量的岩石层,不要说木棒,就是铁棒、钢棒,也是无能为力的。当时有人编了首歌谣唱道:" 荒山岗头高又大,块块碎石实钢渣。孔明见了把手搓,愚公见它也害怕。" 但淠史杭的建设者们没有退缩,经过一次次的试验,又创造了一种 " 洞室爆破法 "(将炸药集中装填于爆破区内预先挖掘的洞室中进行爆破),这种爆破,一炮要用 8000 多斤炸药,一次爆炸能炸掉几万立方米的石头。
山头是炸掉了,可一下炸了那么多碎石头,如何及时运出去,而且还要运到十几米高的陡坡上去,这又是一个新的难题。于是人们又开动脑筋,创造了 " 倒拉器 "、" 有轨运土车 " 等种种工具,把几百万立方米的碎石都给运走了 …… 因此有人说," 淠史杭每一条渠道,都是群众智慧的河流。"
○ 1959 年,淠史杭灌区建设者在工地上
他们是建设者的代表
在淠史杭工程建设中,作为千千万万建设者的代表,有两个人是不得不提的。一位是曾任史淠杭沟通航灌工程党委书记、后任淠史杭工程总指挥的赵子厚,另一位是负责淠史杭工程规划设计、被誉为 " 淠史杭活地图 " 的黄昌栋。
老家山西昔阳县的赵子厚,20 岁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组织——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新中国成立后,赵子厚调来六安专区工作。1958 年淠史杭工程开始筹备,敢想敢干的赵子厚被选中,六安地委成立由赵子厚挂帅的淠史杭工程指挥部。
据史料记载,赵子厚身材有点胖,行走不太灵便。但为了谋划工程蓝图,确定渠线走向,他总是和技术人员一起实地测量。因为那时很多地方没有行车的路,长时间的徒步勘察,赵子厚不知磨破了多少双家里人为他特制的 " 厚底鞋 "。
作为淠史杭工程的大总管赵子厚,还屡屡有 " 出轨 " 之举。在当初修建龙河口水库(现名叫万佛湖)时,赵子厚竟把一个解放前在国民党政府工作过的水利工程师请了出来。这名工程师设计出一种 " 黏土心墙沙壳坝 " 的方案,一不用水泥,二不用钢筋,不仅确保总库容量,而且防洪标准还是按照一百年一遇设计的。我们知道,在当时启用这类人才是要冒一定政治风险的。可正是由于赵子厚的不拘一格,才为淠史杭工程找到了急需的科技人才。
1991 年 6 月赵子厚病逝后,人们感念他对淠史杭工程的贡献,将他安葬在了淠河枢纽工程渠首附近的一块山坡上。
黄昌栋与淠史杭工程结缘也是在 1958 年。淠史杭工程正待上马,急需工程方面的人才,当时正在淮委工作的黄昌栋由兼任淮委副主任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直接调到淠史杭工程指挥部,负责整个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
我们知道,淠史杭工程是边设计、边施工的,有时,这边的建设蓝图尚未描定,那边的进军号角已震天响起,而黄昌栋手下的工程技术人员加在一起不过三四十人,设计任务之重超出常人想象。为此,他跑遍了灌区的每个角落,每天工作长达 18 个小时以上。" 他的记性特别好,淠史杭哪个地方还要改进,一串串的数字,他随口就报出来了。" 这是所有同事对黄昌栋的印象。
而且,黄昌栋的很多规划与设计站得高看得远,不只顾眼前。比如,为了达到送水到皖东、合肥的目的,淠史杭指挥部最后提出了走高线的意见。而在这一决策中,黄昌栋起了决定性作用。他提出了放缓渠道比降,增加自流灌溉面积,节省投资的方法。他的很多创意设计经受了 50 多年的考验,至今依然很有新意。在建设霍邱的花楼工程时,很多人提出抬高 25 米,建一个电管站,但黄昌栋通过反复实地查勘,提出平岗切岭,改抽水灌溉为自流灌溉的方法,最终给国家减免一次性投入达数千万元,腾出良田数千亩。
1964 年 5 月 31 日,年仅 42 岁的黄昌栋因病去世。六安地委遵从他的遗愿,把他安葬在淠史杭岸边的望城岗。
在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采访,我们还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 80 年代,有一位外国朋友来参观淠史杭工程,一边看一边连说:" 可惜,可惜 !" 随行的同志不解,就问他为什么 " 可惜 ",他无限感叹地答道:" 这样伟大的工程,在我们国家里也是一样的需要,可惜是无法办到的!" 的确,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依靠人民的力量,我们 " 敢教日月换新天 ",完成了一个在外国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伟大工程。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程堂义 何芳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