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8-11
深晚报道|9秒83背后的深圳力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 100 米半决赛,苏炳添刷新亚洲纪录。 新华社发

▲苏炳添进行力量训练。受访者供图

▲兰迪(左)与梁栋讨论运动员训练数据。受访者供图

▲苏炳添使用先进的训练设备。受访者供图

在生活中,0.01 秒很短,短到眨一次眼都不够。但在百米赛道,0.01 秒很漫长,长得每次刷新纪录都要等上几年,甚至几十年。

东京奥运会的田径男子 100 米,广东名将苏炳添跑出了 9 秒 83,把自己保持的亚洲纪录提高了 0.08 秒,可以说是一次 " 奇迹 "。毕竟此前从没有黄种人能跑进 9 秒 90,也没有短跑选手能在 32 岁 " 高龄 " 刷新洲际纪录。" 阿添 " 冲刺奥运会时曾长时间在深圳备战,深晚记者采访了帮助他训练的体能教练,发掘 " 亚洲飞人 " 不断突破的幕后故事。

2% 是教练,98% 是科学

从 2017 年差点选择退役,到 2021 年大幅提高亚洲纪录,苏炳添这 4 年的改变要从训练方法说起。

深圳龙岗是国家田径队其中一个基地,而位于深圳龙岗的好家庭 TopSupport 国际运动表现与康复中心,是中国国家运动功能训练与康复服务机构。深圳在场地、训练等方面给予很大支持,中国田径队教练兰迪 · 亨廷顿就经常带队来龙岗训练。

兰迪从 2013 年开始在中国田径队任教,在跳远、短跑项目都有独特经验。2018 年备战亚运会期间,他与中国田径队就两次到访深圳龙岗开展训练。当年雅加达亚运会,苏炳添跑出了 9 秒 92 的成绩。

兰迪带来了很多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理念,加上深圳有先进的训练设施,双方打出了好配合。兰迪曾说,我只是苏炳添 2% 的教练,另外 98% 的教练是科学。对 32 岁的苏炳添来说,这些科学的训练方法,是他跑出 9 秒 83 的基础。

100 米 47 步,每步都有讲究

2020 年 11 月,中国田径队部分成员来到深圳龙岗,苏炳添也从那时开始奥运会的冲刺备战。TopSupport 体能师梁栋成为团队成员之一, 他与中国田径队教练组一起,为队员备战做了非常细致的准备。

苏炳添跑 100 米需要 47 步,梁栋说这里面每一步都是有讲究的。" 国际田径著名生物力学专家拉夫曼也在团队里,他采集了很多优秀短跑运动员的数据,建立了一个数据库。他把苏炳添各项数据输入,就会得到接近最佳的模型。苏炳添训练时,团队会用高速摄像机录下来与模型对比,找到不足。"

在训练时,训练团队会根据数据帮助苏炳添调整,包括起跑器距离起跑线的距离、起跑器上两个踏板的距离、起跑时前后腿的倾斜角度、起跑后腿与地面的距离、每一步的步长等等。梁栋说:" 举个例子,以往即便是博尔特,摆放起跑器更多是凭经验和感觉。但是现在苏炳添在比赛之前会带上一把皮尺,根据数据量度起跑器的位置和踏板间的距离。"

全面提升靠这些 " 黑科技 "

除了细致的数据,苏炳添提高成绩还需要高效的训练仪器、适合的训练场地辅助。梁栋透露,中国田径队选择在深圳备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深圳夏季天气与东京相似,而且大运中心体育场的跑道与东京国立竞技场完全一样。梁栋说:" 中国队在 2019 年就了解了东京的场地情况,到深圳来冲刺训练,可以说是‘蓄谋已久’。"

在龙岗训练中心,有很多针对短跑运动员专项能力提升的设备。其中两台值得关注:一台用于练习起跑,一台用于增强跖屈(跑步过程中蹬地)的力量。

梁栋介绍:" 短跑运动员的发力情况很难用肉眼判断,但这两个设备把运动员起跑瞬间的发力和跖屈的力量转化为功率,将数据量化后就能知道运动员的身体情况和训练成果。"

梁栋说,几年前苏炳添的跖屈最大功率是 900 瓦,而经过长时间提升,他在东京奥运会前跖屈最大功率已经快 2500 瓦了。这意味着他的踝关节和下肢刚性有了很大提升,在跑步过程中,如果踝关节和下肢刚性更强,就能在跑步过程中提高力的传输效率,减少脚掌触地时间,对提升速度非常重要。

此外,苏炳添训练时还用到了很多 " 黑科技 ",比如测试爆发力、力量和速度 " 黑匣子 ",测试力量训练效果的加速度传感器等。这些科技助力,让苏炳添可以更高效地改善自身不足,不断突破自我。

" 复制苏炳添 " 关键在思考

苏炳添成绩的飞跃离不开科学训练方法以及 " 黑科技 " 设备辅助,同时也离不开他的积累与思考。2019 年,苏炳添就曾发表论文《新时代中国男子 100 米短跑:回顾与展望》,通过对文献、访谈、案例的分析,总结了新时代以来中国男子在百米短跑上的经验。

苏炳添在深圳训练期间,有些瞬间让梁栋记忆深刻。" 训练团队指出苏炳添抬腿的高度还不够。不过苏炳添经过多年训练、比赛,有自己的实战感受,作为大学副教授也学习了很多理论。那天讨论谈及回腿高度的问题,他认为在跑步过程中没那么容易注意到,更应该注意的是下压和扒地的质量,如果这方面提升,回腿高度的问题也会改善。" 后来,奥运会的成绩证明了 " 苏教授 " 的观点。

苏炳添跑出 9 秒 83,对中国人、亚洲人有很大激励作用,证明黄种人有能力在短跑赛道上占据一席之地。而苏炳添的训练方法,对年轻运动员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梁栋认为,苏炳添的成绩能否复制,关键在于思考能力:" 他会根据自身感受寻找前进的办法,有对突破的渴望,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深圳晚报记者 林炜航 实习生 唐乐瑶

相关标签

苏炳添 深圳 东京奥运会 奥运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