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矿业集团始建于 1958 年,经过 60 多年栉风沐雨,目前拥有职工约 5 万人,其中党员约 12000 人。公司先后荣获全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先进企业、国家首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等称号。2011 年,公司党委荣获 "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 称号。" 太阳石 " 是人们对煤炭的美称,它燃烧自己,奉献光热。如今,在淮北矿业集团,在党旗红的映照下," 太阳石 " 更加绚烂夺目。
艰苦创业打基础
淮北矿区大规模开发始于 1958 年。据档案记载,1958 年 5 月 5 日,淮北煤矿筹备处正式成立。而为了加强对淮北煤矿开发建设工作的领导, 6 月 4 日,就成立了中共淮北煤矿委员会。从此后,在党的领导下,淮北煤矿的开发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淮北矿业第一座办公大楼
在淮北矿业集团历史陈列馆,我们了解到,为了更好地开发建设淮北煤矿,1958 年 7 月,中共安徽省委抽调大批干部、工人前来支援。一时间,各路建设队伍和数万民工云集淮北。到 1959 年 1 月时,全矿区职工增至 2.4 万多人。
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淮北煤矿党委的坚强领导和组织下,广大工人、党员和技术人员怀着为国家早出煤和改变淮北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艰苦拼搏,任劳任怨。没有住房,建设者们就在平地上搭窝棚、自建简陋住房;没有机动车辆、没有起吊设备,就采用人拉肩扛、马车驴车一起上的方法搬运和安装设备。1959 年 4 月 1 日,第一个矿井烈山斜井移交生产,当年就出煤 28 万吨。有资料表明,1958 年全国同时开工建设了 40 多个矿区,后来仅有几个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正规煤矿,淮北煤矿便是其中之一。1976 年,淮北矿务局首破 1000 万吨大关,跨入全国重点矿务局行列。
创业初期,在淮北煤矿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全区煤矿的开发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特别是在 1978 年,又组织了一次淮北煤炭基地建设大会战,当时提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集中优势兵力,组织大会战,将淮北矿区建成煤炭、冶金、电力、化工等综合性工业基地。1978 年初,煤炭基地建设大会战揭开序幕。淮北煤炭基地建设会战按照 " 主攻临涣、开发涡阳、兼顾宿县 " 的原则深入推进。朱仙庄、临涣、海孜、童亭等煤矿相继开工,相应的公路、铁路、机修厂、选煤厂、医院、仓库等附属配套工程全面上马。" 淮北煤炭基地建设会战提升了煤炭的生产能力,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促进了淮北煤炭基地的各项建设。" 公司相关人员告诉我们。
○ 1978 年,淮北选煤厂会战工地。
科技创新促发展
" 安全状况差、技术粗放、资源采出率低 ……" 这是许多人对传统煤矿开采模式的认识。但时代发展到了今天,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淮北矿业集团,智慧矿山的打造就颠覆了我们的传统印象。
月进尺突破 260 米、280 米 …… 在公司所属的袁店二矿,国内首套大倾角掘进盾构机 " 淮盾一号 " 成功运行,开创了淮北矿业集团复杂地质条件下盾构施工的先河,并屡创掘进新高,走出了一条煤矿岩巷安全快速掘进的新路子。
近年来,淮北矿业集团各级党组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攻克煤矿开采难题,一批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被投入使用。" 淮盾 1 号 " 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设备通过运用集成传感、遥控、远距离通信、智能控制等前沿技术,实现了设备的集中控制和远程监控,具备安全、高效、环保和高度自动化 4 个维度的安全技术经济效果。
在淮北矿业集团智慧矿山的典范——信湖煤矿,高科技的应用守护每一名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 一顶普通的安全帽,配置了一台信息化矿灯,就具备定位、通信、报警、寻呼、环境感知、姿态感知等多种功能,可以随时掌握井下作业人员的位置、姿态、工作状态、携卡状态等。" 信湖矿党委负责人介绍," 在地面端,通过对人员大数据的综合处理分析,可以获取井下人员分布及人员状态的群体特征,从而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个体化管理的缺陷。"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淮北矿业集团深度融合大数据、5G、人工智能、网络技术、云计算等现代科技前沿技术,积极实施智慧矿山建设,有效解决了制约采掘安全高效生产的难题。
○在淮北矿业集团," 党旗红 " 随处可见。
推陈出新抓党建
" 曾经的一次庄严宣誓,已然定格成‘政治生日’里最珍贵的礼物,注定烙印成人生岁月中最执着的信仰。朔石矿业公司党委十三年如一日,给党员过好‘政治生日’,牢记对信仰的承诺,感悟初心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这是淮北矿业集团党委给 " 十佳 " 党建品牌——朔石矿业公司党委党员 " 政治生日 " 的颁奖词。
围绕生产经营重点难点,哪里有需要,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通过 " 聚能党建 ",淮北矿业集团找到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的契合点,党建工作成为企业坚定信心、不断发展的推动力。
开展党建品牌创建是淮北矿业集团党委推进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之举。适时举行党建品牌发布会,让创优党建品牌成为集团下属公司比学赶超的目标。如今,在集团的各个下属单位,争创党建品牌蔚然成风。
袁店二矿党委从职工需求出发,创办了 " 吐槽栏 "" 回音壁 " 专栏,打通了一条集收集、督办、解决、发布、回访于一体的民情民意快捷沟通渠道,133 条问题全部落实到位,有效形成了 " 小事不出区,大事不出矿,遇事不推诿,矛盾不上交 " 的工作机制,真正让职工 " 心声 " 有 " 回声 ",形成党建品牌效应。
朱庄矿党委创新打造 " 学习强国 " 线下体验馆,设置了挑战答题区、学习交流区、积分兑换区、学习展示区和党性教育室 5 大功能区。" 学员们可以在这里交流学习心得,展示学习体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接受红色教育,用积分兑换书籍、荣誉理发券、帮扶产品等。" 矿党群工作部部长马奎军说,该体验馆以特有的趣味性、互动性和竞技性,活化了党员教育,取得了积极效果。
其实,采访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今,通过基层党建特色品牌的创建,一个个党建工作的 " 小盆景 " 汇聚成了淮北矿业集团党建工程的 " 大花园 ",构筑了内强功能、外树品牌、共展风采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 头雁领航 " 激活力
春节刚过,淮北矿业集团共产党员杨杰所在的 " 工匠大师工作室 " 又开始忙碌起来。工匠大师工作室里的大师大多来自基层,这些从矿井深处成长起来的煤炭产业工人,如今肩负起为淮北矿区乃至全国煤炭行业培养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重任。
1984 年,杨杰进入公司所属的朔里煤矿,成为一名副井车房绞车司机。为了尽快掌握绞车维修技术,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等知识。凭借一股 " 蚂蚁啃骨头 " 的韧劲,硬是 " 啃 " 完了 20 多本有关矿井提升机方面的专业技术书籍,积累了 30 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从一名 " 门外汉 ",成长为提升机维修的技术骨干。37 年来,杨杰实施大小革新项目 230 多项,其中 61 项技术攻关成果获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 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 项填补了国内空白,6 项填补全国煤炭行业空白,为企业创造了高额经济效益。
作为一名党员,杨杰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工友。他利用工作间隙,先后编写了 10 余本机电专业书籍,自费印发给工友学习,有些书已成为职业技校和煤矿企业岗位培训的经典教材。2018 年,淮北矿业集团组建 " 工匠大师工作室 ",杨杰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其中。截至 2020 年底,经杨杰培训的技术、技能人才超过 6000 人次,有 50 多人获得省、市技术比武前三名,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头雁领航,建强人才队伍,激发企业活力。在抓科技人才的同时,淮北矿业集团还把党建人才的发展当成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党支部书记和党员队伍建设 " 百千万 " 工程,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截至目前,公司已有 588 名党员干部进入后备党支部书记人才库。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有人把黝黑煤炭比作 " 太阳石 ",它朴实无华,燃烧自己,奉献光热。而淮北矿业集团的党建工作,不断提质,推陈出新,锻造出独具特色的 " 聚能党建 " 品牌,成为国有企业党建创新的一张靓丽名片。在 " 党旗红 " 的映照下," 太阳石 " 更加绚烂夺目。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程堂义 卫晓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