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 2021-07-07
【红色安徽】中共皖南工委: 深山里的革命火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1934 年 4 月至 1935 年 4 月,是中共皖南工委存续的时间。在这短短的一年中,中共皖南工委不仅领导民众进行了反对修建殷(贵池殷家汇)屯(溪)公路的斗争,而且还得到了方志敏所率领的红十军团的支持。

○深山中的中共皖南工委旧址

中共皖南工委成立

云舒雨霁,沿着蜿蜒而陡峭的盘山公路绕行而上,我们来到了青阳县陵阳镇星桥村一个叫白沙岭的地方。这里就是 1934 年 4 月成立的中共皖南工作委员会(下文简称皖南工委)的旧址所在地。

在一个绿树掩映的开阔地,我们看到了庄严而肃穆的 " 中共皖南工作委员会旧址 " 石碑;而在石碑旁边,则是中共皖南工委旧址陈列室。走进陈列室,一段段文字、一幅幅图片,又把我们带进了那段筚路蓝缕的革命岁月 ……

据青阳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相关人员介绍,1933 年六七月间,在青阳活动并建立党组织的岳子樵、胡永授等,与时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书记的湖北同乡程智仁取得联系,并通过程智仁的介绍,取得中共上海中央局的指导,上海中央局决定派程智仁到皖南的青阳等县巡视工作,传达中央局指示。因此,青阳县党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并跨出青阳,在石埭、泾县、太平、芜湖码头、繁昌县的荻港、铜陵大通、和悦州等地先后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一些党支部和党小组。

在此基础上,1934 年 4 月,中共皖南工作委员会在青阳县陵阳镇白沙岭宣布成立。程智仁任工委书记。相关人员告诉我们,这是见于中共上海中央局文献资料记载的青阳县最早的中共组织。

皖南工委建立后,以青阳为中心,发展了六七百名中共党员,并在皖南山区及沿江一带发展了多个党组织,建立一个特区委、一个区委、两个特支、25 个党支部和若干个直属党小组。其活动范围为青阳、太平、石埭、泾县、铜陵、繁昌、芜湖、南陵等县。曾在蚌埠建立联络点。除此之外,皖南工委还加强了群团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各地农协会、店员工会、妇女会、儿童团、青年团等群众组织发展迅速,仅青阳一地,各种群众组织成员达 2000 余人。

○中共皖南工委旧址陈列室内景

反对修建殷屯公路的斗争

皖南工委建立后不久,正赶上农村灾荒,青黄不接,民众忍饥挨饿。于是,工委把解决民众的吃饭问题作为当时工作的重点,掀起抗粮、抗税运动,通过各地党组织,发动、领导民众与国民党地方政府以及地主恶霸进行斗争。青阳庙前、木镇等地由抗粮、抗税,进而发展到抢粮斗争。国民党青阳县政府派兵镇压,当地党组织就召集民众到国民党青阳县政府驻地示威请愿,国民党当局迫于压力,只好释放被捕的农民。木镇的葛甫潭、荷花冲和杨田埂地区农协会向地主借粮,遭到拒绝,当地党组织一方面号召农会会员砍伐地主的树木变卖获得钱款,以买粮度饥荒;一方面与地主面对面进行斗争,迫使地主拿出粮食赈济饥民。

除了掀起大规模的抗粮、抗税运动外,皖南工委还以 " 皖南七县民众大同盟筹委会 " 名义开展了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号召皖南七县民众反对修建当时重要的殷(殷家汇)屯(屯溪)公路。

为什么要反对修建殷屯公路呢?据党史资料记载,从 1933 年下半年开始,蒋介石调集 100 万军队对各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 " 围剿 "。1934 年,国民党军开始修筑殷屯公路,目的是给 " 围剿 " 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苏区的部队运输兵源和物资;而且修路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将要毁田万亩以上,国民党政府要求每户都要出钱出工。

得知这一信息后,皖南工委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对策,决定号召沿线贵池、青阳、太平、石埭、黟县、歙县、休宁等县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反对修筑殷屯公路,并以民众反对修路大联盟的名义,组织村联盟、乡联盟、区联盟,以沿线拆屋、毁田、扒坟涉及的农户为中心力量,结成统一战线。为了加强领导,皖南工委负责人深入各地党组织中,按照工委统一部署行动,先发布 " 皖南七县民众反对修筑殷屯公路的宣言书 ",沿线散发大量传单,张贴标语,并将标语贴到国民党青阳县政府内。不几天,皖南 7 县民众便联合起来,反对国民党毁田、拆屋、挖坟、勒捐、派工、封粮,并组织 7 县民众统一行动,在一天夜间将修路的测量标记等全部毁掉,迫使国民党军推迟修路计划。

青阳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相关人员告诉我们,反修路斗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十分惶恐,他们派出特务四处活动,调兵遣将,疯狂镇压。1934 年 7 月,皖南工委书记程智仁和委员宁坤山、陈若愚以及大批党员和群众先后被捕,工委下属组织接二连三遭到破坏。

○中共皖南工委旧址陈列室

方志敏的关心和支持

在皖南工委的发展过程中,还得到了方志敏所率领的红十军团的关心和支持。这也是值得书写的一笔。

1934 年 7 月,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在第五次反 " 围剿 " 斗争中严重失利,为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中央根据地的压力,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开赴闽浙皖赣边区活动,后与闽浙赣军区红十军合编,成立了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为主席。红十军团在方志敏等人的率领下,于 11 月至 1935 年 1 月转战于浙皖边、浙赣边和皖南地区,并与 1934 年 12 月 17 日途经青阳县陵阳镇。

红军路过陵阳镇时,将司令部设在街上春和号内。当时还在病中的方志敏不顾身体虚弱,坚持站在春和号门口,向群众宣讲革命道理。而当皖南工委得知方志敏率部经过陵阳时,工委委员宁坤山等人特地找到方志敏,汇报了青阳党组织建立和被破坏的情况,请求帮助建立地方武装组织。方志敏听后,就安排红军一个师的政治部主任胡继庭挑选一个班的战士(11 人枪)留下来,协助地方部队,由宁坤山领导,开展游击战争。

" 宁坤山将原有的小游击队与其合并,正式组建了陵阳红军游击队。游击队共 18 人,宁坤山任指导员。" 据青阳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相关人员介绍,游击队主要任务是就地搜集枪支弹药,发展组织,以陵阳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创建根据地。数据表明,到 1934 年底,陵阳红军游击队经过大小十余次战斗后,已发展到 40 余人枪。但到 1935 年 4 月,因大部分工委委员被捕牺牲,工委活动停止。

自 1934 年 4 月建立到 1935 年 4 月活动终止,皖南工委虽然前后只经历一年左右的时间,但炽热的革命火种却深深植在青阳山区人民心中。追忆红色人物,赓续精神血脉。近些年,青阳县及陵阳镇加大红色资源保护力度,重点推进皖南工委、红军北上抗日驻扎地太平山房等重要革命遗址的保护和文物修缮工作。我们看到,修复后的皖南工委旧址纪念馆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中共皖南工委纪念碑,二是工委成员曾经开会、生活的房屋遗址,三是党员宣誓广场,最后就是中共皖南工委旧址陈列室。陈列室内又分三个展厅:中共皖南工委组建始末、陵阳红军游击队战斗画卷以及陵阳兰溪革命英烈宁坤山的光荣一生。此外,展厅的墙上还悬挂着蓑衣、斗笠,展示柜内盛放着枪支、冲锋号、煤油灯等历史遗物。

岁月失语,唯物能言。这些历史遗物都在向前来参观者一一诉说着战争年代的那些纷繁过往。而在采访中发生的一个小 " 插曲 " 更是让我们感慨当时革命之艰辛——由于山路曲折难行,在一拐弯处,采访车还是靠人力推动才得以前行。我们难以想像,近 90 年前,革命者是克服了怎样的困难才在这样一个山间进行革命的 ……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程堂义 王伟

相关标签

上海 国民党 太平 芜湖 铜陵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