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蒋家河口战斗持续时间不长,规模也不大,但这是新四军四支队东进后的首战,也是新四军建军以来所进行的第一次战斗,因此意义重大。约一年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庐江东汤池建立,使新四军在江北的各部队有了 " 指挥中枢 "。
首战蒋家河口
1938 年 2 月,坚持鄂豫皖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不久后,第四支队开赴舒城、合肥、庐江、巢县等皖中敌后地区后,并迅速开展抗敌活动。这其中,先遣部队第九团到达庐江盛家桥和巢县槐林嘴一带,他们一边宣传动员群众抗日救亡,一边派侦察队侦察敌情,寻机杀敌。
很快,一个叫蒋家河口的地方进入了第九团政委高志荣的视线。他决定在此设伏,让侵略者尝尝新四军的铁拳。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呢?
原来,蒋家河口地处巢湖、无为、含山三地交界,发源于银屏山北麓的蒋家河,经裕溪河注入长江,与裕溪河在这里交汇。今天我们看到这里已构筑了大坝,但当年的裕溪河像一条银带静静地向东流去,蒋家河就如银带上的一支弯钩,河口芦苇丛生,水草茂盛,堤坝上灌木葱茏、杂草繁茂,的确是个打伏击的理想之地。
○位于巢湖的蒋家河口战斗遗址
而且新四军获悉,日军侵占当时的巢县县城后,经常派出少数兵力沿裕溪河下乡 " 扫荡 ",群众愤恨至极,盼望抗日部队严惩日军。而蒋家河口是日军下乡抢劫骚扰的一个主要地区。根据侦察,日军几乎每天上午八九点钟从巢县城出发,沿裕溪河到达蒋家河口。有时乘汽艇,有时坐木船,每次十几个人、几十个人不等,上岸后到处搜寻家禽、家畜、鱼虾、蔬菜和其他东西,于午饭前后满载货物返回。
1938 年 5 月上旬的一天晚上,九团政委高志荣、参谋长唐少田等召开会议。他们根据几天来的侦察情况,一致决定在蒋家河口打一个伏击战。12 日拂晓,按预定计划,参战指挥员设下埋伏,团侦察队隐蔽在河口西岸的堤埂后,从正面截击来敌;四连二排布置在稍后的小村里,连长亲率一、三两个排埋伏在离河口四五里的小山脚下,准备随时阻击可能从县城出动的增援敌人。
上午 8 时许,日军巢城守备队 20 余人分乘两艘汽艇驶入蒋家河口,刚一靠岸,便遭到新四军的猛烈袭击,日军纷纷中弹倒毙。这场战斗出敌不意,行动迅速,毙敌 20 余人,缴枪 11 支、敌旗 1 面,以及一些弹药等,新四军伏击部队无一伤亡。而关于这场战斗,以前蒋家河口旁边村子的很多老人都知道,其中一位叫应书堂的老人,生前还曾接受过媒体的采访,对伏击战这样描述过:" 新四军指挥员一声令下,一阵激烈的枪响,日军纷纷中弹落水,两艘汽艇在河面上打圈圈。船上有一个鬼子趁乱跳进水中逃命,一个新四军战士纵身跳进水中,将鬼子按在水里闷死了 ……"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
虽然蒋家河口战斗持续时间不长,规模也不是很大,但其意义却不小。因为这是新四军四支队东进后的首战,也是新四军建军以来所进行的第一次战斗。首战告捷,就此揭开了新四军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鼓舞了皖中人民的抗战斗志。因此,消息迅速传遍各地。当年 5 月 15 日的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刊出专电,就首先登载了这一胜利的消息。
○蒋家河口战斗部分参战新四军官兵
蒋家河口大捷后约一年时间,为了促进新四军 " 东进战略 " 的贯彻和实施,更是为了促进新四军江北部队及地方武装的统一领导和指挥,1939 年 5 月 7 日,根据党中央指示,叶挺、张云逸、邓子恢、罗炳辉等在庐江县东汤池建立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任指挥,邓子恢任政治部主任,赖传珠任参谋长。从而使新四军在江北的各部队有了 " 指挥中枢 "。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新四军军部的决定,在 1939 年 7 月 1 日对江北部队进行全面整编。整编后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下辖第四、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同时,江北指挥部还在庐江东汤池成立了教导大队,学员编 2 个队。
据党史记载,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统一指挥下,经过几个月的连续奋战和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江北游击纵队坚持在皖中巢 ( 县 ) 无 ( 为 ) 庐 ( 江 ) 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保持了与皖南新四军军部和江北指挥部的交通联系。
○叶挺、赖传珠、罗炳辉、张云逸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
1939 年 10 月 22 日,张云逸率领第四、第五支队开赴津浦路两侧,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开始了创建皖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指挥部直属部队及其他事务由赖传珠在庐江东汤池主持。12 月 16 日,赖传珠率江北指挥部直属机关、教导大队、特务营、医院离开东汤池,进抵皖东,至 24 日到达定远藕塘与张云逸等人会合。至此,江北指挥部转移。但在庐江东汤池还设立了留守处,直至 1940 年 3 月撤离。
美国记者关注江北指挥部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庐江东汤池期间,广大官兵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关心群众生活,帮助群众生产,解除群众疾苦,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损坏群众一草一木,与周围群众鱼水相依。
据党史记载,1939 年东汤池一带疟疾流行。江北指挥部及时组织卫生队深入乡村,一面宣传卫生知识,一面免费为群众治疗。方圆几十里的群众,若是有病的都赶到这里,得到及时医治,解除了痛苦,并最终控制了疾病的流行。为感谢新四军,有的村民自发给部队送粮、送草,有的主动腾出屋子让部队居住。
同时,新四军江北指挥部还针对部队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级政治机构,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做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据党史记载,当时的民运工作队经常派队员到周围农村去开展民运工作,比如在春耕夏忙之时,他们白天帮助群众种地、锄地、割麦、插秧、薅草、打场等,晚上邀集群众谈心,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使人们懂得新四军是真正抗日的部队。江北指挥部还编辑出版了《抗敌报》 ( 江北版 ) ,大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文工团、宣传队的同志也深入乡村农民中,开展灵活多样的抗日宣传活动。而且,江北指挥部还发动组织了 " 工抗会 "" 农抗会 "" 青抗会 "" 妇抗会 " 等群众组织;定期召开各界知名人士座谈会,与他们共商抗日救亡大计。
○位于庐江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
总之,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多方努力下,广大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情高涨,各地青年纷纷奔往东汤池报名参军。据党史记载,仅东汤池地区参军人数就达 600 余人,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的动人场面。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为抗日所做的一切努力,也引起了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的关注。1939 年 9 月初,史沫特莱偕翻译在新四军军部人员的护送下,从皖南渡江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采访。
史沫特莱到江北指挥部后,首先抵达无为县白茆洲拜访故友、进步人士胡竺冰,史沫特莱与胡竺冰畅谈数日,了解皖中地区新四军抗击日军情况及民情。在江北指挥部期间,史沫特莱还召开了女干部茶话会,并与江北指挥部首长会谈。史沫特莱前后在江北指部采访近 10 天,她冒雨到部队驻地与指战员交谈,深入乡村了解情况,采访了大量材料。并在此期间向国内外发表了大量关于新四军抗战的消息报道。
虽然从成立到结束,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历时不是太长,但它和蒋家河口战斗一样意义深远。不仅指挥所属部队多次击退了日伪军的扫荡,缴获了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自身队伍不断壮大,而且在极其错综复杂的斗争中,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东进方针,推动了第四支队挺进皖东,促进了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并在不久之后领导创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崔建军 鲍雷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程堂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