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2 日,一项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牵头的针对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相关研究登上国际知名刊物《细胞癌症》(影响因子 31.74 分)。这项首个在中国携带 EGFR 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进行的随机、开放、多中心 III 期研究证实:与厄洛替尼单药治疗相比,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为 17.9 个月对比 11.2 个月,意味着疾病进展风险降低了 45%!
肺癌在全球范围内高居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的首位,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是晚期疾病,是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在亚洲高达 35%-50% 的肺癌患者携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这类患者使用靶向治疗比标准化疗疗效更好、副作用更低。然而,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大部分会出现耐药性,导致疾病进展。
如何提高疗效,延缓耐药,特别是提高获益少群体的疗效?研究者们开展了相关研究。
" 令人鼓舞的是,此项研究 2015 年启动,入组了 300 多例患者,目前接近一半的患者仍然带瘤存活。"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副所长、省人民医院惠福分院负责人周清教授告诉记者,该联合方案可视为晚期 EGFR 突变 NSCLC 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之一,尤其适用于脑转移或携带 21 外显子 L858R 点突变的患者。
记者了解到,研究结果同时证实,联合治疗的毒性可管理、可耐受,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而目前贝伐珠单抗、厄洛替尼均已经纳入医保。" 这个联合治疗方案,可谓是给晚期 EGFR 突变 NSCLC 患者提供了一项经济负担相对轻、且安全疗效好的治疗方案。" 省人民医院杨衿记教授如是表示。
肿瘤学教授、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教授表示,肺癌是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疾病,虽然我们通过不懈努力在过去的 20 年里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改善,但仍然有很多难题等待解决,临床未满足的需求还非常大,因此,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新靶点探索、新药研发、新模式建立、难点热点问题攻关等,重点在于以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肺癌精准治疗和免疫治疗,以期实现将肺癌变成一个慢性病的目标。
新快报记者黎秋玲 通讯员郝黎 张蓝溪 靳婷报道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