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8 月 15 日是 " 二战 " 日本战败投降日,也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历史上意义最重大的节点之一。在抗战胜利 76 年后,那一段浸满血泪的历史,和那一天的辛酸与荣光,依然在今天回响。近日,由南京大学本科生院专项支持,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牵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德国费希塔大学与海德堡大学的共同支持下," 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 " 国际云科考项目正式启动。来自南京大学 14 个专业 / 大类的 36 名本科生围绕《拉贝日记》开展跨文化、跨学科、多维度的研究,进行文献研读、实地考察、线上线下访谈,深化对世界和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的思考。
△《拉贝日记》首个中文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于 1997 年出版
1937 年南京大屠杀期间,德国西门子洋行代理人、纳粹党员约翰 · 拉贝在南京和国际友人一道建立国际安全区,拯救了 25 万中国人的生命。回到德国后,约翰 · 拉贝遭到纳粹迫害,被迫在此话题上保持沉默,因而后人对约翰 · 拉贝的了解及研究十分有限。《拉贝日记》正是约翰 · 拉贝在战争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写成的,但它却一直躺在拉贝儿子住的阁楼里几十年,直到 60 年后的 1997 年才公布于世。它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定其可信度。它是对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血泪控诉,是对日本帝国主义所犯罪行的有力证词。因为《拉贝日记》的重见天日,使得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重新回到国际社会的视线,成为 " 二战 " 历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因此,《拉贝日记》的发现、译介与传播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教育价值。
中国重新发现约翰 · 拉贝的第一人,是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的黄慧英。1988 年,在南京市档案馆工作的黄慧英发现了约翰 · 拉贝的档案。从一段短短几十字的关于成立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简讯开始,她先后完成了国内首先披露约翰 · 拉贝生平的文章《南京沦陷期间一位德国友人拉比》《南京大屠杀中的庇护神》,并于 2002 年出版图书《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拉贝传》。她在接受国际云科考项目组采访时表示," 自己发表的文章里所见不多的史料,实则也收集了好几年 ",不过,历史学者的使命感和拉贝的人格魅力支撑着她克服万难完成了考证研究。
《拉贝日记》写于南京,而《拉贝日记》的发现却在海外,其得以公开,与已故历史学者张纯如的努力密不可分。1995 年,张纯如准备写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来到南京搜集资料。在得知拉贝的信息后,她写信给德国《汉堡晚报》,请求寻找拉贝或其家属的下落,希望获取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她辗转联系上拉贝外孙女莱茵哈特夫人,得知拉贝日记还保存在拉贝家属手中,便希望能将日记公布于世。
约翰 · 拉贝曾外孙克里斯托弗 · 莱因哈特在线上接受项目组采访时,披露了张纯如和母亲莱茵哈特夫人沟通出版的过程:"1996 年张纯如联系我母亲时,母亲对出版《拉贝日记》感到担忧,她觉得当年约翰 · 拉贝对德国政府许下的誓言是一种约束。与母亲讨论之后,张纯如认为拉贝家族几十年的沉默已经兑现了誓言,世界对了解真相的关注显然超过了个人利益。"
克里斯托弗 · 莱因哈特很感激也很高兴母亲作出了公开日记的决定。他对项目组说,自己儿时就曾偷偷翻阅过曾外祖父的日记," 虽然曾外祖父在我出生前 14 年就去世了,但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幽默、热爱人类的人。"" 正是这种人道主义本性让他能够在至暗时刻作出正确决定,为了‘他的中国人’留在南京 "。
1996 年《拉贝日记》公开后,国内出版界即着手将这一重大历史发现翻译引进到国内。为了解《拉贝日记》中文版的译介出版过程,项目组分别采访了编者和译者。
△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汪意云接受项目组访问
△《拉贝日记(影印版)》
1997 年《拉贝日记》中文版出版的时候,汪意云已经进入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部工作,她虽未直接参与第一版的出版,却对当时全社为《拉贝日记》的诞生做出的努力记忆犹新。她向项目组介绍,1996 年 12 月,《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五六篇报道,介绍拉贝外孙女莱茵哈特女士在纽约公开家族保存的拉贝日记原件的新闻。身为党媒的责任感和地处南京的使命感,使得江苏人民出版社认识到出版《拉贝日记》意义重大、势在必行。但由于当时交通、通讯不便,财力难以独立支撑,跨洋交流的过程困难重重,苏人社最终通过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合作,在中国大使馆的帮助下,才成功与拉贝之孙托马斯 · 拉贝取得了联系,并购得了日记版权。之后在南京大学德语系多位老师组成的翻译组的帮助下,于南京大屠杀 60 周年祭前夕,也就是 1997 年 12 月,完成了《拉贝日记》首个中文版的出版。20 年后,汪意云也完成了 "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 身份的转变,成为了《拉贝日记(影印版)》总责任编辑。
△拉贝的孙子托马斯 · 拉贝(右二)
据译者之一刘海宁讲述,《拉贝日记》是他所有翻译任务当中持续时间最长、介入最深、考证最多、记忆最深的一项。由于《拉贝日记》文本具有特殊的严谨性和史学参考价值,对译文的客观性要求极高。译者了解到许多大屠杀细节之后,会不可避免地情绪化,如何在译文中处理好个人情感,成了翻译工作中的难题。
采访调查中,项目组成员们深感三十多年前的故事依然生动,时常让他们产生 " 历史总是彼此相连 " 之感。" 就像前辈所做的那样,我们也在回溯、写就历史。如果未来有人也想了解《拉贝日记》,或许可以从中找到素材,加以延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