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 4 月 6 日,中共皖北区委员会、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皖北军区在合肥成立;1952 年 8 月 25 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成立,合肥成为安徽的新省会。从皖北行署驻地到安徽省省会,正处于合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为合肥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为合肥随后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解放之初,合肥改县为市。1949 年 4 月,根据形势需要,中共中央指示,将长江以北已解放的原安徽地区设置皖北人民行政公署(以下简称皖北行署),合肥定为皖北行署驻地。那么,作为皖北行署驻地的合肥,在此期间有哪些发展呢?这当中首先就是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1950 年 6 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9 月,合肥市就作出了在郊区实行土地改革的决议。据《合肥市志》记载,合肥市成立了土地改革委员会,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土改工作队进驻农村开展土改工作。按照 " 小心谨慎、稳步前进 " 的方针,各土改工作队先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再分批展开。合肥市的土改运动可分为发动组织群众、划分阶级成分、没收征收分配土地财产和复查纠偏结束土改等四个阶段。
○《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通知》 ( 1951 年 )
相关档案资料还表明,在土地改革中,合肥市特别注意政策界限,坚决保护中农的利益(包括富裕中农在内),不侵犯工商业;对于地方上的开明绅士和出身成分较高的青年知识分子也给予照顾,从而保证了土改运动的顺利开展。为适应土改后工作发展,皖北行署还制定了多项政策。这在档案中也有所体现。合肥市档案馆馆藏的 1951 年 4 月 13 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通知》中就说道," 为适应土改后工作发展,需要加强农村基层领导,培养地方干部,联系广大群众,本署特根据华东指示精神,将本区农村基层政权的区划做必要的调整。"《通知》中不仅指出了具体划乡标准,而且规定了划乡工作的步骤与办法。而从合肥市人民政府 1951 年 4 月 24 日转发的《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通知》中,我们了解到,合肥市郊原八个乡划为十五个乡。
○《合肥市人民政府批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通知〉的通知》 ( 1951 年 )
从 1950 年 9 月至 1952 年春,合肥地区经过一年多时间,圆满完成了土地改革,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胜利。土改后,贫雇农分得土地,劳动热情得到提高,农业生产有了一定发展。档案记载,1949 年合肥城郊水稻平均亩产 270 斤,1951 年平均亩产 320 斤,1952 年平均亩产 400 斤。人均生产粮食由 450 斤上升到 620 斤。总之,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合肥地区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为全市的工业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
除了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外,合肥市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权建立后,还立即开展了民主政治建设工作。而合肥市民主政治建设是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种组织形式起步的。
何谓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呢?在解放初期,由于召开普选的人民代表大会条件还不具备,故以这种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讨论和决定全市重大事项。在合肥市档案馆馆藏的皖北行署《1950 年工作总结报告》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各界人民代表会在中央人民政府一再号召及行署要在合肥吸收经验的情况下,共召开会议三次,在宣传政府政策上、加强政府与群众的联系上、在克服困难维持生产上有它一定的效果 ……"
○皖北人民行政公署《1950 年工作总结报告》
正如档案中所说,从 1949 年 9 月至 1953 年 3 月,合肥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共召开了九届。1949 年 9 月 25 日至 28 日,合肥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隆重举行。在这次会议上,中共皖北区委书记曾希圣、皖北行政公署副主任李云鹤分别致辞,中共合肥市委书记李广涛作《建设新合肥的方针与任务》报告,合肥市市长树海作《合肥市人民政府八个月来的工作总结》报告。这些报告均回顾了合肥解放以来的各项工作,提出了建设新合肥的四大任务。
合肥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后,全市各级各类组织机构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并稳步推进。为继续克服困难、调整工商业、改善劳资关系维持生产、救济失业工人、加强市政建设,合肥市委于 1950 年 7 月 18 日至 20 日、1951 年 3 月 12 日至 14 日分别召开了第二届、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第二届代表会议上,将会议常设机构由常务委员会改为协商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协商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办事机构,还通过了《合肥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条例》、筹备举行反对美帝侵略朝鲜运动周、开展征收工人失业救济金和工人文化教育经费案等决议。第三届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期间,皖北区党委负责同志作了有关时事报告,订立了《合肥市各界人民爱国公约》……
总之,在近 4 年时间里,合肥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权利,团结各界人士,发扬民主,健全和完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加强民主监督,防止政治腐败,保证党和政府各项政策和任务的正确贯彻落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为安徽省省会
1949 年 4 月 6 日,根据华东局 4 月 2 日批复,中共皖北区委员会、皖北行署、皖北军区在合肥成立;5 月,中共皖南区委员会在屯溪成立,7 月迁至芜湖。1951 年 12 月 20 日,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的决定,皖南、皖北两行署在合肥市合署办公,酝酿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1952 年 1 月 2 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同时撤销皖北、皖南区党委。省委机关驻合肥市。皖北、皖南行署仍合署办公。8 月 7 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皖北、皖南行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8 月 25 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正式成立,合肥成为安徽的新省会。
○成为省会后,合肥市人民政府 1952 年 12 月发出了关于更换机关印信的通知
作为皖北行署驻地的合肥,这一时期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当时,党领导全市人民医治战争创伤,一方面肃清国民党反动派在合肥的残余势力,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开展渡江战役支前工作和抗美援朝运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稳定经济秩序,发展国民经济,完成土地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扫除旧社会的痼疾。
据档案记载,从 1949 年 1 月到 1952 年底,合肥市的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较快发展。1952 年,全市工农业生产总值达 1671 万元,比 1949 年增长 639.38%,其中市区工业产值比 1949 年增长 7.66 倍,郊区农业产值比 1949 年增长 58.2%,市区商品批发总额比 1949 年增长 10.48 倍,商品零售额比 1949 年增长 17 倍 ……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为合肥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为合肥随后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程堂义 凤丽君 汪振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