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8-19
午休丨家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儿子发来短信,说他最近情绪一般,让我写封信鼓励鼓励时,我突然有点懵,写信,读信,这些生活中曾经十分重要的东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少,现在,一两年都不写,也读不到一封信了。

没有什么比给人写信更幸福。回信时,来信放在眼前,就像试题,写几句,看一遍,到信写完时,来信已背得滚瓜烂熟。读来信,特别是读家书,更是幸福无比。接到家书的一天,就是看见脚上的尘土都觉得亲切的一天。上大学时,中午吃罢饭,宿舍门心照不宣谁都不闭,只等生活委员送信来。接到信的喜不自胜,该分享时情不自禁念出声来,算是 " 奇文共欣赏 " 了。没接到的,不免有点失望,生活委员一看那表情总会说:" 别急,我到邮局打听了,你的信正在路上走着。" 或者说:" 平常懒得给人写信,这会不如人了吧。" 为了能收到信,我们经常给人写信,虽不多,但每月最少四五信要写。

(网络图片)

我们上大学时年龄普遍小,十七八岁,全班没几个超过二十岁的,正是风华正茂,单纯无比的时候。每年评三好生,班长和团支部书记有时都会落选,唯生活委员没任何悬念总是全票通过。在同学们心中,每月发饭票和生活补助,经常给大家送信的他和家长没什么两样,就那信,似乎也不是家里寄来的,而像是他寄来的。这种感觉抑或错觉 , 一直保留到大学毕业。我们宿舍有一个姓张的同学,从几封 " 地址内详 " 的来信,我们发现这家伙不对劲,软磨硬缠让他开口,果不其然,他和一个卫校的女生谈上了。从此,只要有他的信,谁抓到手谁就能当一回老爷,躺在床上,只要把信一晃,张同学就乖乖拿起饭盒去打饭,用他的话说," 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信给了,但必须声情并茂地读出来,大家欣赏后,再给提一些回信时的参考意见。我对爱情的认识就是从这儿开始的。有次张同学领了两个姑娘来,说是老家来的。她俩很大方,我就信了。陈同学装成背书的样子背了一段有点耳熟的文章,一个姑娘的脸一下就红得苹果似的,猛一想,这家伙背的不正是张同学的恋人的来信吗?这家伙厉害,都能背下了。这一露馅,我们抬起的脚步就忙收回了,癞皮狗似地窝在宿舍里,眉来眼去,弄得张同学和两姑娘落荒而逃。我们要往楼下送时,张同学看我们死乞白赖的样子,恨不得跪下来求饶。懂事后才觉着,少不更事,我们那事儿做得和硬撵人走差不多,有点太损。当然,后来我也神差鬼使遇上了这事儿,张同学对我的变本加厉让我叫苦连天又自觉罪有应得。帮人打饭的事有过,甚至帮人补抄笔记的事也有过,目的只有一个,尽快讨回情书。改革开放刚开始,谈恋爱还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事,大多偷偷进行,可这事,纸里包不住火,不一阵全班就知道了。有一次一个女生对我说:" 我以前不敢和你说话,现在敢了,因为你已经订婚了。" 二十多年过去,言犹在耳,让人觉着依然那么天真,那么好笑。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别说订婚,从一开始谈就考虑为对方负责一辈子,忠于对方一辈子。我们班四十个同学,结婚二十多年没一个人离婚,和我们一开始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无关系。

想写信,对这早些年手到擒来的活儿连续几天却起不了个头。用惯了电话、电脑、手机,再写信时真不知道怎么写,父子之间该说些什么话。凑了一星期终于铺开纸时,才发现想说的话竟那么多,满满六页依然意犹未尽,却只好作罢,儿子时间太紧,再胡言乱语就没什么意思了。昨天省城的内弟来电话,说估计我给儿子的信写得沉重了,他叫吃饭时都没来。我想,我没敢有一点居高临下,老子之于儿子的语气,尽量推心置腹,促膝而谈。后来又想,大概是我的粗疏,让他对读家书这种事有点陌生和激动,就像我,把本该轻而易举信手拈来的事硬是看得过分严肃。写信、读信竟会不适应,我有点茫然。

(网络图片)

今天是星期天,用了一整天时间,读了几十年来收藏的二百多封信,甚至还有几个作古了的亲戚朋友和学生的来信,当然也包括情书。过去的时光幕布一样徐徐拉开,这些信让我重温了一幕幕过去的情景。那些曾经给我带来无限幸福的信件,二三十年后,依然让我激动不已。这些缄默了几十年的信,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有写信人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信不仅是我的历史,更是至今依然能够触摸的过去的脚印。

生活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时髦的话说是 " 拇指时代 ",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交流越来越方便,心和心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短信在很大意义上有一种草率和敷衍,语言越来越精彩,感情却越来越淡薄。邮资一涨再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越来越少,一个六十多万人的县,常常一天连十封信都发不出去,不涨行吗?经常坐在电脑前看邮箱和 QQ 里简短的来信,总像隔着一层什么似的,让人找不到当年读信时的激动。晚上和朋友闲谈,他感慨地说,过不了几年信这种形式可能就退出历史舞台了,我不假思索地说,不会,因为它有所有的通信工具所没有的魅力,最能打动人的还是手写在纸上的信,就像不论网络如何发达,都无法代替出版。我有深切体会,读网络上的文章和捧上一本书读的感觉绝对两码事,更不说网络上太多的泡沫和垃圾了。这里面有一个态度和感情的问题。昨天上午接到一个朋友的请柬,参观书法展览和书法研讨会。欣喜之余便有点怅然,书法展览越来越少,写毛笔字的年轻人更少,用不了多少年,对以后的年轻人来说,就不是提倡毛笔字的问题,而是提倡钢笔字的事了。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手指越来越灵敏,却是钢笔字越写越难看,至于毛笔字,马尾串豆腐——更就无法提了。

有点伤感,有点怀旧,就像读过去来信的心情。我想,不论社会如何文明,科学技术如何进步,有一点应该是永远不会淘汰的,这就是真情,这就是信,尽管再也不会 " 家书抵万金 ",却依然会不绝如缕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记忆中,像一曲缠绵悱恻的音乐,那么深情,那么迷人。

牛勃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相关标签

试题 改革开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