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新闻 2021-08-20
“饭圈”意味越发浓厚,蔚来小米会被“粉丝经济”反噬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粉丝经济本质是一场精心设计的 " 骗局 "

作者|刘凡

排版|佘宇翔

顾客是上帝?这句话对蔚来可能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蔚来也是 " 上帝 " ——对他们的粉丝而言。

一位蔚来车主在驾驶中使用蔚来 NOP 系统不幸逝世,事故真相还未得到呈现,一群的蔚来车主就开始急于为蔚来辩解,发布了一份 " 联合声明 ":" 蔚来公司对 NP/NOP(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的介绍、宣传未对我们构成混淆和误导 "。这一刻,他们选择了站在蔚来一边,而不是同属车主群体的用户一边。

很难说这是否完全出自车主们的意愿,如果是,那他们未免太过缺乏同理心,并且枉顾事实。如果并非完全出自他们,而是掺杂了蔚来公司的某些企图,则蔚来要解释的就不只是事故原因了。

根据 " 知微数据 ",在 " 蔚来车主联合声明 " 的相关微博下," 邪教 "" 传销 "" 孝子 "" 费解 " 等极具 " 饭圈 " 意味的词出现的频率,甚至高于事故本身对 " 自动驾驶 " 和 " 辅助驾驶 " 的讨论。

虽然在这份 500 人的 " 联合声明 " 发布后不久,便有更多蔚来车主表示反对。而且这 500 人也无法代表整个蔚来车主群体,但整个事件中令人疑惑的是,究竟是什么让这群车主变得如此荒诞 ,选择站在企业一边,而不是与同为消费者的遇难车主?以及荒诞背后,以蔚来为代表的粉丝经济究竟价值几何?

商业宗教从何而起?

雷军不仅是蔚来的投资人,也是如今蔚来粉丝文化的 " 好帮手 "。

师承小米,蔚来 CEO 李斌曾亲自前往小米,当面向雷军请教粉丝运营,两家公司在某些方面也具有相当高的重合度,比如都极其强调与用户互动、将产品服务视作核心业务等。

因此,要理解蔚来的粉丝文化,就需要从小米身上抽丝剥茧。

通常来说,传统行业的品牌路径是,先砸知名度,再做美誉度,最后是维护忠诚度。但互联网企业由于大多是初创公司,并且产品即代表了品牌,所以通常是先做美誉度,然后再做知名度。

小米的做法是:一开始只专注忠诚度,通过口碑传播不断强化这一过程,到了足够的量级后,才投入去做知名度。MIUI 系统以及小米手机均是如此。着最初一批极客粉丝,并由此传播开来,小米收获了一大批 " 米粉 "。

但这一切的前提建立在小米的产品和服务上,及良好的口碑。如果没有早期 MIUI 的流畅表现、如果开发人员不能及时跟进用户反馈,如果小米手机和山寨机没有区别,那小米的口碑传播也就无从谈起。

早在小米创立前,雷军就曾对这套模式有过精确描述。

这套互联网思维在日后被雷军逐渐发扬光大,并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 " 圣经 " 之一。小米创始人之一黎万强为此还写了一本《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短短 3 个月内便卖了超过 40 万本。

强调用户思维与产品口碑都并非雷军首创,但雷军的天才之处在于,他将这两者积累的粉丝文化,转化成了一股具有极强凝聚性且圈层属性浓厚的群体。如果更直白点说,也就是具备了如今我们常说的 " 饭圈 " 特征。

当然," 米粉 " 还远未达到 " 饭圈 " 的程度,但在特有的圈层文化、强烈的排外意识,以及逐渐丢失消费者身份,主动为商业公司辩护这几点上,有着极强的相似性。

关于此,最精妙的描述来自雷军自己。2012 年他在接受彭博《商业周刊》采访时说:" 我就是想用宗教的一些想法来进行商业,我理解的小米就是一个商业宗教。"

从小米到蔚来," 粉丝 " 逐渐失去理智

单论粉丝狂热,小米、蔚来未必比得过苹果或者特斯拉,在 Apple Store 通宵排队的 " 果粉 ",为自动驾驶 " 以身试命 " 的 " 特斯拉粉 ",极端行为在粉丝群体中屡见不鲜。

但前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作为运营主体在主动构建和培养 " 粉丝 ",而后两者则基本属于 " 自来水 "。正是因此,小米、蔚来们的 " 粉丝 " 行为也正会裹挟企业本身,而这也是 " 粉丝经济 " 的原罪——企业应该为粉丝行为买单。正如此次蔚来车主 " 联合声明 " 激起的强烈舆论。

巧合的是,以粉丝经济著称的蔚来和小米都在最近不约而同出现了 " 粉丝危机 "。

蔚来自不必说,只从 " 联合声明 " 发出后," 邪教 "" 传销 " 的帽子就被牢牢扣在了蔚来车主上,但这 500 人能代表超过 10 万的蔚来车主吗?恐怕不能。

如今已有超过 1 万名车主反对早先 500 车主的联合声明,其中不少车主言辞激烈," 没有我的同意谁能代表我 "" 别代表我,作为车主我鄙视你(联合声明发起人)的行为 "…… 但这些反对声音已经很难挽回外界对蔚来车主的印象。

与蔚来类似," 米粉 " 同样有着 " 米猴 " 的黑称,雷军则被称为 " 猴王 "。

而小米近来也遭遇了 " 米粉 " 的疯狂攻击。起因是小米系统 MIUI 的内测资格发生变化:如果需要继续获取内测资格," 米粉 " 必须每周提交一定数额的 bug 量,否则就会被扣分,直至被踢出内测资格。ZAKER 新闻了解到,不少 MIUI 内测用户都被踢出,其中不乏多年 " 米粉 "。

而 MIUI 是名副其实的 " 米粉 " 大本营,小米成立之初,小米手机还未发布时,正是依靠 MIUI 用户,小米完成了最初的粉丝积累。一位购买过数十部小米手机的 " 米粉 " 在 B 站控诉小米,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将他踢出了内测组。

也许是言辞过于激烈,也可能是此次内测资格调整波及范围太广,该视频很快被 " 公关 ",但即使如此这段长达十多分钟的视频依然被奉为 " 小米圣经 "。而由此而来," 米粉 " 也被外界调侃为 "bug 质检员 ""KPI 模拟器玩家 " 以及 " 人傻钱多 "。

随着事件发酵,小米很快便重新调整了内测方式,但由此导致的风波,叠加最近一年来的小米在手机发热、WiFi 故障、系统卡顿 bug 过多等问题,不少 " 米粉 " 几乎在每一条雷军以及小米微博下要求严惩相关负责人。雷军也在前不久的年度演讲中,试图安抚 " 米粉 ",不仅重新描绘了小米创业故事,还试图用一个 "3.7 亿回馈初代米粉 " 的营销稳定 " 米粉 "。但现在看来,这还远远不够。

不是每个蔚来车主都是蔚来粉丝,也不是每个小米用户都是 " 米粉 ",但在部分极端群体的带动下,他们往往从舆论层面就代表了整个群体,掩盖了那些 " 沉默的大多数 "。

对企业来说,当自己的用户被打上极其负面的标签,很难说这是有意为之。

与此同时,蔚来、小米也很难与这部分 " 粉丝 " 相割裂,以保全自身。因为无论是从用户忠诚度,还是购买力而言,他们毫无疑问是最核心的粉丝群体。抛弃他们,就等于抛弃过往的粉丝运营策略,以及否定公司对用户的承诺。

蔚来、小米们的粉丝经济走到头了吗?

商业的本质是利益,而不是情感。以强情感依赖为基础的 " 粉丝 " 本质上是反商业的。而粉丝经济则试图融合两者,本质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 " 骗局 " ——企业营造情感,换取粉丝收益。

粉丝文化在消费者层面的一个不良影响是,极易将正常的用户批评,转变成了群体内的吐槽,从而将诉求大大弱化。对更广大的普通用户、非粉丝群体来说,这不正常,也不合理。

最近几年,偶像、明星人设崩坏,粉丝 " 塌房 " 逐渐成为日常。在如今 " 万物皆可饭圈 " 的时代,很难说 " 米粉 "" 蔚来粉丝 " 会不会也走向同样的末路。

参考资料:

1、远川研究所 信仰、教义和狂欢:蔚来卖的是车吗?

2、黎万强 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

3、琢磨事 社会资本:探求粉丝经济、互联网思维的底层逻辑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