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1 日下午,在深业上城本来书店举办的《鹏城记忆:老新闻背后的故事》新书分享会上,一段段关于 90 年代深圳的 " 尘封 " 记忆,随着资深媒体人辜晓进声情并茂的讲述,在读者面前慢慢浮现。
▲分享会现场
独家报道:深圳 90 年代的故事
1991 年夏天,刚研究生毕业的辜晓进踏上了深圳这片热土。如许多老一辈新闻人一样,辜晓进笃信 " 新闻是跑出来 "。为此,当时身为编辑的他,晚上刚值完夜班,白天又一头扎进这座沸腾的城市。
以报社为起点,辜晓进每天选一个方向步行 4 至 6 站公交路,一面了解深圳,一面 " 打探 " 新闻。就这样,在上个世纪整个 90 年代,辜晓进利用空闲时间写了很多颇具社会影响力的新闻,包括记录中国内地首个义工法人社团深圳义工联的诞生、揭秘深南路绿化改造的缘由、追踪天天商业城欺骗消费者事件等反映深圳改革开放进程的各类题材。
▲ 1994 年夏,辜晓进(右前,时任深圳特区报总编室副主任)在工作中
那些当时新鲜热辣的独家报道,构成了 90 年代深圳的历史底稿。如今集结成《鹏城记忆:老新闻背后的故事》一书,仿佛 20 世纪 90 年代滚滚红尘中的一串小露珠。对于辜晓进来说,这段历史的叙述具有特别的意涵—— " 我个人认为,上世纪 90 年代是深圳快速发展的最重要 10 年。我们现在的高科技产业格局以及很多基础设施的兴建,都要追述到那个年代。但那时仍然百废待兴,一切都在探索中前进。" 辜晓进说。
独家视角:宏大叙事的拾遗补阙
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辜晓进说自己写过很多 " 主流 " 新闻,但在这本书的编辑过程中,他更偏爱拾取那些被遗漏的历史细节," 我现在反过头来看,恰恰这些(非主流)内容不是易碎品。它恰恰可以存放更持久一点,所以我准备把‘它们’一块一块捡起来。"
上个世纪 90 年代,辜晓进发现,当时不少深圳人喜欢在 BP 机(寻呼机)上镶毛主席像,女士们的钱包里也放着毛主席像,而司机则普遍将毛主席像挂在驾驶室。于是辜晓进针对这一新现象,采访市民和社会学家,写了一篇 1500 字的特稿《BP 机上的毛主席像》刊登在《深圳特区报》的 " 青春节拍 " 专栏上。对于他来说,这些宏大叙事的拾遗补缺,即是当时社会情境的真实写照,也是值得保留的城市记忆。
不过,这些从历史长河里打捞起来的 " 碎片 " 毕竟年代久远以致于知之者甚少。为此,辜晓进不仅补充了新闻事件的时代背景,而且赋旧事以新意,甚至在时隔 20 多年后重访当年的受访者了解最新情况,最后记录下了改革开放中深圳城市发展的不同图景。
▲辜晓进新作:《鹏城记忆:老新闻背后的故事》
谈及创作动机,辜晓进表示:" 我们在回顾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往往会忽略曾经的挫折和坎坷,以及城市发展中的种种细节,包括一些来之不易的成功。这也导致后来的新深圳人对深圳这段历史知之甚少,而我们这些亲历者却对此难以忘怀。所以我一直想以某种方式来呈现上世纪 90 年代的某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与细节,这也是我作为媒体人的一种责任吧。"
深圳晚报记者 方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