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然)写着 " 添丁进粮 " 的明青花筷筒、重达 15 斤的明洪武年间秤砣 …… 想知道明朝 " 粮袋子 " 的故事吗?明孝陵博物馆《居安思粮——中华农业文化展》正在线上展出,展出实物 30 余件,涉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点 50 多个。展览将持续到 11 月份。
△《居安思粮——中华农业文化展》
百姓家的筷子筒,承载着粮食丰收的美好祈愿
天青色的筒身圆润高挑,上面写着四个深蓝色的大字 " 添丁进粮 ",筒身中间,还装饰着几道深蓝色的线条,看上去既朴素又耐看。
" 这件筷筒瓷器是古人很普通的生活用器,就是装筷子的器物,多见于平民老百姓家,北方人叫筷筒,南方人叫箸筒。" 明孝陵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件明青花 " 添丁进粮 " 铭筷筒是馆里征集购买的藏品,上面的铭文表达了古代人民对于多子多孙、粮食丰收的美好祈愿。
△明青花 " 添丁进粮 " 铭筷筒
买卖粮食的时候需要称量重量,这时候就会用到 " 权 " 了。展览中,还展出了一件明 " 平 " 字铭铁权,葫芦形的铁权有着大大的 " 肚子 ",浑身锈迹斑斑。
△明 " 平 " 字铭铁权
工作人员介绍,权也就是秤砣," 这件‘平’字铭铁权是明代洪武时期的物件,是我馆的三级文物,虽然锈蚀比较严重,但是上面的‘平’字铭文依然清晰可见,重量达 7.635 千克,拿在手里很有分量,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37 个大型粮库遍布全城,明代南京曾是国粮储备中心
展览中除了实物,还有很多历史知识通过朱元璋的卡通形象娓娓道来。
"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很明白粮食的储存对于问鼎天下的重要性。虽然他占据的江淮之地是很富庶,但当时自然灾害严重,战争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储备。为了囤积更多的粮食,朱元璋在军中设立 " 营田司 ",负责水利和种田。军中士兵利用空闲时间种地,减轻了百姓负担。
明代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隆庆时,江南松江府西乡一带稻谷每亩产量为二石五斗到三石,可得米七八十石。南京也成为国粮储备中心之一,建有大型粮库 37 个,其中有平止仓、制司仓、俸给仓、常平仓、虎贲仓、复成仓、存留仓、丰田仓等仓库,分别建在南京朝天宫后、安德门外、汉西门大街等地方。
△五谷拼盘
不光吃得饱,而且吃得好。明代百姓的餐桌上,食材也更加丰富了。" 南瓜、甘薯、玉米、马铃薯、花生、番茄、辣椒等植物都是在明代传入中国的。因为这些作物大多种植方便、成活率高、产量较大,为中国人口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必要条件。" 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说。
朱元璋出了一道官俸数学题,教官员珍惜粮食
1044 石米 =2620 石稻谷 =873 亩田 +17 头牛耕种 +57 人劳力
这是朱元璋出的一道官俸数学题,1044 石米正是品官员一年的俸禄。" 朱元璋在《醒贪简要录》中录入了文武百官俸禄的数量,并指出收获这些米需要多少稻谷才能制成,又计算出生产这些稻谷需要多少亩土地和多少劳力。" 明孝陵博物馆工作人员说道,朱元璋让官员知道了农民的艰辛,官员们才能奉公守法,真心为百姓办事。
" 朱元璋珍惜粮食,还流传下‘四菜一汤’的典故。" 据该工作人员介绍,相传朱元璋登基不久,官场贪腐奢靡之风渐起,朱元璋决心彻底整治。一日,恰逢皇后寿诞,百官都捧着厚礼前来祝贺,于是朱元璋大摆筵席,但每张桌上摆的菜只有一盘炒白萝卜、一盘炒韭菜、一碗炒青菜、一碗葱花拌豆腐和一大碗清汤。他宣布,今后若宴请宾客,最多只能是四菜一汤,而且必须是素菜,不可大搞宴席,违者重罚。后来," 四菜一汤 " 从宫廷传到民间,成为历代廉洁的榜样。
(明孝陵博物馆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