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5 日,由西北师范大学与兰州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的《解放兰州》大型浮雕展暨创作座谈会在西北师大举行。西北师大党委书记张俊宗,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王登渤,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宏等出席座谈会。
张俊宗表示,西北师范大学将继续高擎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艺术教育鲜明特色,践行服务社会崇高使命,积极推动甘肃省、兰州市文化发展繁荣。
王宏在座谈会上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西北师范大学近年来为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工作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希望西北师范大学继续关心支持兰州各项事业发展,兰州市也将进一步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合作,努力为学校建设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记者在座谈会上获悉,《解放兰州》大型浮雕是已故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现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系主任陈兴华教授设计并主持创作完成的作品,作品于 1985 开始创作,至 1986 年年底制作完成。浮雕全长 22 米,高 4 米,内容分为 " 攻占黄河铁桥 "" 红旗插上兰州城 "" 各族人民欢迎解放军 " 三个主题,共塑造各种人物 83 个。画面不仅具有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也有革命胜利,红旗迎风招展的欢庆时刻,指挥员努力奋战的革命气概,还有各族人民群众欢庆翻身解放和解放军继续西进的场景,更精心刻画了当时军队领导人彭德怀与群众亲切会见交谈的场景,表达和树立了人民公仆的崇高精神和崇高形象,具有地方特色的唐槐、" 左公柳 "、黄河铁桥等自然景观图像穿插于画面之间,错落有致。《解放兰州》大型浮雕,形象的再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率领下解放兰州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塑造了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奋战、不怕牺牲、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英雄形象,是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离退休老教授李葆竹在发言中,分享了他所了解的《解放兰州》大型浮雕的创作初始。李葆竹说,上世纪 90 年代,时任兰州城建局局长的任震英工程师对兰州市城市建设有一个具体规划,其中在白塔山公园三台,按其位置,搞大型浮雕《解放兰州——攻占黄河铁桥》。众所周知,解放兰州是彭德怀元帅按党中央、毛泽东主席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战略,亲自指挥的重大战役之一,而攻占兰州黄河铁桥又是解放兰州,夺取交通要道的重要一战。把表现此内容的浮雕放在白塔山公园,正好在兰州黄河铁桥的北头,人们旅游、逛公园,在此浮雕下正好是一次形象而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意义深远。
" 于是,任震英和时任西北师大美术系系主任的陈兴华教授商定,由陈兴华教授承担在面积为 1 米乘 1 米,厚约 20 公分的 88 块泡沫塑料上,开始了艰辛的创作刻制。88 块泡沫塑料,拼起来高 4 米、长 22 米,在连续工作之下,刻费的刀片难计其数。在数位老师主动参与中,大约花费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 88 平方米的浮雕巨制。"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李葆竹依然记忆犹新。
"1986 年春季,陈兴华先生组织美术系教师党伯明先生、陈永祥教授、李骥教授、李永长教授、王黎明教授以及阚延龙老师等开始创作。" 浮雕创作团队成员代表、美术学院冯建基教授说," 创作团队在雕刻制作时,先是将设计的底稿铺在一米大的牌子上勾写,再用复写纸写在提前专门定制的剧本套书板上。后来,从外地购置了幻灯机,陈先生亲自动手拍照制作幻灯片,再放大到泡沫板上,全身心的投入创作,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
冯建基教授回忆,在创作过程中,陈兴华先生十分重视作品表面光暗变化,建议利用实验楼资料室窗户边的光线潜心创作,他对于作品,从人物之间的组合关系,人物的性格特征,道具的背景,乃至柳树的形象,硝烟滚滚的细节,都认真的查找资料,深入研究。在没有任何经费支持,且创作材料简易的条件下,陈先生和各位老师克服种种困难,精心推敲,反复把握,利用精湛的技巧,宏大的实施场景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于 1986 年年底圆满完成作品。
经过多位专家教授精心创作而成的《解放兰州》大型浮雕,作品的表现手法既继承了我国古代和民间的雕刻手法,又借鉴了西洋雕刻方法,融中西雕刻技艺于一身。该浮雕大气磅礴又充满细节,从内容到形式,艺术而生动地表现了解放兰州这一革命历史题材,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让看到的人叹为观止、震撼不已。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静 实习生 齐国华 陈庚越 文 / 图 / 视频
编辑 | 张亚君
责任编辑 | 王璇
值班主任 | 刘宇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