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图书馆在线晒 " 国宝 "
馆藏十大珍本之一
元刻本《乐府新编阳春白雪》
即将亮相 备受关注
打开书页
一道装女子小像呈现
惟妙惟肖 气韵楚楚
让人想不到的是
画像上的便是明末清初才女柳如是
一本 " 国宝 " 元代散曲集
为何 " 夹带 " 秦淮八艳小像?
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跟着文脉君去探秘吧
元刻本《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卷首小像
1
不爱红装爱道服,小姐姐真飒!
随手翻阅一本古代 " 流行歌曲集 ",扉页就是一帧美女小像,你会不会有心头一颤的感觉?仿佛她穿越时空而来,和你谈论书中的词曲。
丹凤眼、樱桃小嘴、柳叶弯眉,面颊丰腴,肤如凝脂⋯⋯一个长相清秀的小姐姐跃然纸上。只见她头戴一幅巾,身着素净的道袍,双手拢入宽宽的袖子中,仙风道骨。
画像上的小姐姐,就是 " 秦淮八艳 " 中的才女柳如是,精通诗书。这幅画像,正是出现在元刻本《乐府新编阳春白雪》的扉页。
△ 水泊秦淮
那一年,她 24 岁。在秦淮河的桨声灯影中阅遍繁华,终于得偿所愿,嫁给了当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开启人生新篇章。
穿道服或者男装,出行、交游更方便,更便于和当时的名儒才子唱和。听说,即使是和心仪的男子约会,她也会坚持这副装扮。
小姐姐的性格,和她的着装一样 " 飒 "。明亡后,柳如是劝钱谦益投水殉节。老钱却说," 水太凉,下不得 ",厚着脸皮选了投降。
那一刻,她对这个曾经深爱的人失望透顶,只觉一颗心比池水更凉,于是奋起一跃入池中。被救起后,她没有和钱谦益一起北上,而是留在南京,坚持抗清斗争。
钱谦益受她影响,对自己降清的行为深感后悔与愧疚,不到半年就托病辞归。回到江南后,他秘密支持两个弟子瞿式耜、郑成功的反清斗争,直至去世。
柳如是的才学和气节,至今被称颂。史学家陈寅恪评价她为 " 女侠名姝 "" 文宗国士 ",钩索沉隐,写成八十万字的《柳如是别传》。
2
绛云楼藏书的 " 劫后余生 "
书中的印鉴和批校题跋,见证着它数百年来的命运浮沉。
" 牧翁 "" 钱受之 "" 别花人 " 印,属于钱谦益;" 惠香阁读书记 "" 惜玉怜香 "" 女史 " 印,则属于柳如是。
△ 书中朱批
整部书有两册,正文有朱、墨笔批校,寥寥数笔,数量不多。其中,朱笔的批校 " 笔姿秀媚 ",因此,有人推测是柳如是写的。
可见,柳如是、钱谦益很珍视这本书,不仅落下了自己的藏书印,还时不时的翻阅、品读、批校。
降清又反清的钱谦益,经历牢狱之灾,先是被管制在苏州,寄寓拙政园,后来回到常熟老家,移居红豆山庄,筑绛云楼以藏书检校著述。
△ 钱谦益画像
作为享誉文坛的名士,钱谦益拥有的藏书自然少不了,其中不乏珍稀的宋元刻本。据说,钱家正是卖了一部宋版书,才盖起了绛云楼。
可惜,顺治七年(1650)初冬,钱、柳心爱的小女儿打翻烛台,绛云楼大火,藏书毁灭殆尽。
钱谦益将 " 幸存 " 的书都给了族曾孙钱曾,其中就有劫后余生的惠香阁旧物《乐府新编阳春白雪》。
这部书历来被视为宝笈。从印鉴与跋文看,钱曾之后,又经何元锡、黄丕烈、陈宝晋、丁丙等递藏。除了历代藏家,还有不少风雅之士 " 过眼 " 此书,如乾嘉时期的潘奕隽、清末的梁公约,书中分别钤有二人的 " 三松过眼 "" 公约过眼 " 之印。
1907 年,两江总督端方奏请清政府在南京创设江南图书馆,将丁丙八千卷楼藏书悉数收购,其中就有这部《阳春白雪》。1929 年,该馆改称 " 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 ",1952 年并入南京图书馆。
3
这里的元曲,阳春白雪
有人好奇,一本书为何叫 " 阳春白雪 "?古人都这么傲娇的吗?读了之后发现,还确实很 " 阳春白雪 "。
这本书原是元代杨朝英编选的元代散曲集,也是编印最早、流布最广的元人选元曲。全书分为前集、后集,各五卷,首载 " 唱论 ",次录所谓 " 大乐 ",有十首宋元人词,然后收有马致远、卢挚、贯云石、张可久等几十位散曲名家所作小令、套数。
书中,气势雄壮的《念奴娇 · 赤壁怀古》、如梦似幻的《鹧鸪天 · 彩袖殷勤捧玉钟》、感时伤逝的《黄金缕 · 妾本钱塘江上住》、裂石穿云的《驻马听 · 吹》,每一首都有它的味道。
酷爱词曲的杨朝英,以他独特视角,将散落的繁星收纳,书中收录大多是名家们的 " 非成名作 ",但经过认真编选,反而成为了不朽作品。
《阳春》《白雪》本是楚国的歌曲名,后泛指高雅的乐曲。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楚辞》
宋玉与楚襄王的这番讨论的目的不是谈论歌曲本身,而是强调雅与俗的巨大差距。宋玉的意思是,但凡世间伟大超凡者,往往特立独行,其思想和行为往往不为普通人所理解。
编者认为选辑作品都是散曲中的经典,于是以此命名。杨朝英编选的《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和《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二集,人称 " 杨氏二选 ",元人散曲多赖此二书保存和流传,成为研究元代散曲的重要资料。
4
700 多年后的奇妙相遇
1946 年 9 月,南京清凉山龙蟠里国学图书馆来了位年轻的读者,偶然机会,他借到了一部蝴蝶装的元刻本《阳春白雪》,翻到了卷前的河东君小像,感觉特别有趣,从此一发不可收。
这位读者就是当代散文家黄裳,他曾与梅兰芳、盖叫天、巴金、吴晗等文化名人相交甚笃。" 我对柳如是研究产生兴趣,怕就是此时萌生的。" 六十多年间,黄裳有关柳如是的写作与收藏寻续不断。
" 国宝 " 扉页为何会有柳如是小像,是谁画的?又是谁加进去的?这也成了黄裳一直想揭开的谜题。
黄裳在《柳如是》一文中考证,钱谦益弟子顾苓所绘《河东君初访半野堂小景》:" 这与装于《阳春白雪》卷首的一幅小像相同。" 上个世纪 50 年代末期,黄裳在上海古玩市场买到一轴柳如是的小像,是李文石的故物。这次的小像与书中并无二致,唯一不同,小像四周题遍了诗词。
△ 《绛云书卷美人图》
1989 年,黄裳对《阳春白雪》书前的河东君小像又有了新考证,认为是临写了顾苓的《河东君初访半野堂小景》," 纸墨甚新,最早不过是嘉、道之际作品,可能是黄丕烈请人画的。"
2013 年黄裳先生去世不久,中华书局编纂出版了一部专辑《绛云书卷美人图》,把黄裳有关钱柳的文章结为一集。
一部古书,一段缘分。时光飞逝,精神永在。
虽然那些历史人物早已尘封,但他们留下的文字却成为了我们的精神资源,与一代代读书人相遇,演绎出新的故事。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刘静妍 宋经纬
文中元刻本《乐府新编阳春白雪》书影由南京图书馆、苏芃提供
来源:江苏文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