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许多美好记忆都始于童年。童年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看露天电影。
看露天电影是从前乡村特有的一道风景。每当放映之际,整个村庄就沸腾了。孩子们欣喜若狂,大人们奔走相告。太阳还没落山,大人们就早早收了工。学校的操场上,也提前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板凳。各家的烟囱里,不约而同地升起了炊烟。饭后的人们欢呼雀跃,三五成群地赶往学校。无论是操场上,还是乡间小路上,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就像过年一样。
看露天电影是孩子们的最爱。那时候的电影大多是战争片,偶尔也会加演一些纪录片。小兵张嘎、潘冬子、雨来、海娃等少年英雄形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地道战》告诉我们,要想战胜日本侵略者,就必须发动群众,因地制宜;《红岩》告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必须好好珍惜。那时,我们把正面角色称为 " 好人 ",把反面人物称为 " 坏人。" 奇怪的是,几乎所有的影片都是 " 好人 " 取胜,唯独《甲午风云》中的 " 好人 " 失败了。后经老师的解释,我们才明白那段屈辱的历史,这更加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忱。
看露天电影也是小青年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尤其闺中的女子,就可以借机出去和男朋友约会。一次,听说邻村晚上放映《渡江侦察记》,我就恳求表哥带我一同去。表哥本不想带我,可他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在我的再三努力下,他终于答应带我了。可电影开映不一会儿,表哥就不见了。中场换片子的功夫,我乘机去银幕背面小解,却听玉米地里有动静。我认为是野猪,就想喊人。这时,一个声音说:" 小伟,别嚷嚷!" 走进一看,原来是表哥。他的手里,牵着一个邻村姑娘。后来,那姑娘成了我的表嫂。
看露天电影还是成年人梦寐以求的乐事。为了能和放映员套近乎,他们争先恐后地干这干那,或栽杆子,或挂银幕,或搬桌子,或提箱子。冬天,他们穿上厚厚的羊皮袄,把孩子裹在皮袄里;夏天,他们摇着蒲扇,让孩子骑在脖子上。每当电影开映之际,他们总是聚精会神地盯着银幕,生怕漏听一句台词或错过一个画面。只有在换片的间隙,丈夫才肯把孩子递给妻子,自己乘机歇一会。从第二天开始,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在上下班的路上,他们谈论最多的,还是电影中的场景和人物。
露天电影是从前的一种文化符号。看一场露天电影,无异于享受一次视听盛宴。它不仅伴随我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同时也让我们经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如今,虽说它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每当回想起那些场景,心中就会泛起涟漪。记忆中的露天电影,总是让人魂牵梦绕,牵肠挂肚 ……
曾正伟
编辑丨孙悦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