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1-08-30
70年前,她是一位英姿飒爽的进藏女兵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现代快报讯 1951 年 10 月 26 日,汪琦终于到了拉萨,她所在的机要科通过密码电报向中央报告,进藏部队实现了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的诺言。那年,她才 20 岁。斗转星移,2021 年是西藏和平解放 70 周年。通过电视,身在南京的汪琦看到布达拉宫前的人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民族服装,唱着欢庆的歌儿,她说现在的生活,真好。

【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兵】

△汪琦

谁说女子不如男?70 年前,1100 名十八军女兵随大部队由川入藏,翻雪山、过冰河,徒步 3000 多公里。" 没有路,我们白天行军,晚上做电报密文翻译,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如今,汪琦已经年过九旬,满头白发,她早已记不起那一路上翻了多少山、过了多少河," 太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吃大苦,耐大劳,人定胜天。"

汪琦是一名机要兵。18 岁那年,她在家乡开封报名从军。1950 年初,部队接到了进军西藏的任务。此时,她刚刚接受了机要业务的培训,在十八军机要科负责对中央台的密码通讯任务。

△十八军机要科一股全体同志合影

1951 年 5 月,汪琦跟随部队从四川新津县出发。彼时,西藏没有公路,2000 多公里的路程全靠徒步行军,解放军边修路边打仗。途中,部队所有联络都靠无线电台、密码通讯来沟通。白天要行军,晚上大家扎营休息时,汪琦便在帐篷里做电报翻译。有时加急电报多,要随时译出,即刻传递,经常会干到天亮,往往发完电报后,他们就要拆除帐篷,继续行军。

夜里山风呼啸,雪花转着弯儿吹进帐篷,烛光也被吹得摇曳跳跃,汪琦经常冻得笔都握不住。" 呵口热气,搓搓手,继续干。"

【一匹紫骝马,一座差点丢了命的雪山】

进军途中,十八军在翻雪山

汪琦有一匹马,一匹紫骝马。为减轻机要人员的体力消耗,机要科配备了马匹,用于驮运设备。行军时,男兵在队伍前后两端开路压队,女兵走在中间。一路上,不仅是人走着吃力,就连马也吃不消。" 扎营的时候,我发现马背磨破了一大块,心疼啊。这一路上太辛苦了,雪山那么陡,我在后面推着它,人喘,它也喘。" 有一天傍晚,汪琦眼看着紫骝马身上伤痕累累,连喘都喘不动了。" 我赶紧掏出我身上的东西塞给它吃,它勉强走了几步。接着要过河,它在河里滑倒,就再也没站起来了 ……" 当时,20 岁的汪琦在原地站了良久。

△高耸入云的雀儿山

主峰 6000 多米的雀儿山,在藏语里被称作 " 绒表俄扎 ",意为 " 雄鹰飞不过的山峰 "。在这里汪琦差点丢了性命。翻山前,她因独木桥结冰,不慎滑入河中,裤子都还湿着。来不及晾干,她穿着满是冰渣的裤子,咬牙上路。" 越往上爬,雪就越厚,一脚下去至少到了膝盖,拔出来都费劲。" 战士在前面用铁锹开路,可山上太冷,踩过的雪很快又结了冰。

" 真的很难走。" 渐渐地,汪琦感到胸闷、呼吸困难,两腿不听使唤,裤子 " 咔咔 " 作响,两腿僵硬得像是木棒一样,机械地挪动。好不容易爬到了垭口,突然又下了冰雹,狂风夹着冰雪砸到她的脸上。那时,她觉得自己不行了。可是她没法停下休息,只能继续赶路。好在在下山路上时,有两名同志回头来找她,他们安全到达山脚。那晚,汪琦记得,帐篷里雪化了又结起了冰,满身都是泥水,她和另一女兵背靠背坐着睡着了。" 太累了,哪怕是坐在泥水里 ……" 回忆这段往事,她的语气风轻云淡,只是低语强调," 翻山真的太累了。" 汪琦还记得,她下山后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已经结冰的公文皮包——看看油布包裹的文件是否安然无恙。

【一辈子挂念的地方," 发生了跨世纪的变化!"】

1951 年 10 月 26 日,部队终于达到拉萨,汪琦回忆起那一天,脸上写满自豪," 我们向党中央、毛主席和西南军区首长报告,进藏部队实现了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

△ 2016 年,雀儿山隧道通车,天堑变通途

如今,曾经难以翻越的雀儿山不光有了通畅的公路,还有了穿山隧道。因徒步进藏,汪琦落下了很多病根,已 90 岁的她没法再去西藏亲眼瞧瞧现在的变化。她翻看着拍摄于 2021 年的一张张照片,不断地感慨," 西藏发生了跨世纪的变化!"

△汪琦拿着 2021 年西藏的照片,曾经 70 年前走过的地方都变了模样

70 年过去了,汪琦已经记不清那一路上翻过多少山,蹚过多少河,她只能记得翻山时喘不上气的窒息感,过河时雪水扎在双腿上的刺痛感。没法伸直的双手,有裂纹和伤疤的双腿,记录着她曾经的艰难。

△ 1952 年 汪琦与丈夫的结婚照

汪琦的丈夫彭光也是一名十八军战士,两人在拉萨相识相爱。三个子女要么在拉萨出生,要么在拉萨长大,长子还在西藏边防服役 6 年。丈夫彭光是全家在西藏工作时间最长的,足足 25 年。丈夫去世后,汪琦常会想起两人一起在西藏共同奋斗的时光。" 不怕苦,不怕死。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也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如今,90 岁的汪琦满头白发,看书时要仔细扶着眼镜,在说到 70 年前的这段经历时,眼里闪烁着信仰的光芒,她说,西藏是缺氧不缺精神的地方,也是她一辈子挂念的地方。哪怕行军路途艰险、补给困难,大家面对疲劳、缺氧,甚至是饿着肚子,也没有人退缩。" 我们是去解放同胞的,解放军的任务就是要解放全中国,大家都知道,那时候藏族同胞在受苦、遭受压迫,有这样的信念支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记者手记】

和汪奶奶第一次见面,是今年 7 月 14 日,我们准备进藏的前一天。2021 年,西藏和平解放 70 周年,我们打算从四川成都出发,重走当年十八军的进藏路。19 天,4000 余公里。8 月初,我们将这一路的照片打印出来,想带给她看。但奶奶的家人说她住院了,原来由于当年进藏吃了太多苦,奶奶落下了很多病根。

在和我们讲述过往时,奶奶语气平和、温柔,我们无法想象这到底是一段什么样的旅程。直到重走时,才知道这趟被称作 " 第二次长征 " 的行军,是多么艰险。我们走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怒江、雅鲁藏布江,走过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夏贡拉山 ...... 这些,都是汪奶奶、十八军战士曾用双脚走过的路。

四季更迭,一代又一代的人永不停歇,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高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是 " 老西藏精神 "。七十年,斗转星移,世界屋脊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欢歌传遍四方。听完汪奶奶的讲述,在重走十八军进藏路之后," 老西藏精神 " 也时刻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进。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 是钟寅 张瑾 / 文 顾闻 郑芮 / 摄制

相关标签

西藏 雪山 翻译 五星红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