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等七省(区)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启动改革,开始实施 "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 "。这意味着,今秋入学的高一学生将在 2024 年迎来 " 新高考 "。
新高考,模式怎么改?老师怎么教?学生如何选?最后考什么?面对全新的高考模式,你准备好了吗?
怎么改?
新高考改革从 2014 年在浙江、上海启动试点以来,全国各省份分阶段稳步推进。
2017 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作为第二批试点省(市)开始新高考综合改革,并在 2020 年迎来首批 "3+3" 模式的新高考考生。
2018 年,广东、重庆、江苏、福建、河北、辽宁、湖南、湖北 8 省(市)作为第三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市),采用 "3+1+2" 模式,在 2021 年也迎来新高考 " 首秀 "。
甘肃,将在 2024 年迎来 " 新高考元年 "!
" 从前三批已经‘落地’的新高考方案看,考试科目设有‘ 3+3 ’‘ 3+1+2 ’两种模式,不论是哪种模式,语文、数学、外语 3 科均为必考科目。" 兰州五十八中(兰炼一中)校长谢登科说。
● 名词解释
"3+3" 模式:前一个 "3" 为全国统一考试科目,即语文、数学、外语 3 科;后一个 "3" 是 3 个选考科目,由学生自己选择。首批试点的上海市从物理、化学、生物学、历史、地理、思想政治 6 科中任选 3 科;浙江则从物理、化学、生物学、历史、地理、思想政治、技术 7 科中任选 3 科,相比上海选考科目,多了一门技术学科。
"3+1+2" 模式:"3" 为全国统一考试科目,即语文、数学、外语 3 科;"1" 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物理、历史 2 科中任选 1 科;"2" 为再选科目,学生要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 4 科中任选 2 科。
在谢登科看来,新高考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 四大变化 ":考试科目的变化、评价方式的变化、高校录取方式的变化、课标教材的变化。
1. 考试科目的变化
改革前,考试科目文理分科,学生知识面窄,过早限制了学生潜力的发展,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改革后,除语文、数学、外语 3 科国家统一考试科目外,不论是 "7 选 3","6 选 3",还是 "2 选 1+4 选 2"("1+2"),分别给了学生 35 种、20 种、12 种不同的学科选择组合,体现了尊重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改革取向。
2. 评价方式的变化
改革前,高考是 " 一考定终生 "、唯 " 分数论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后,确立了 " 两依据、一参考 " 的高考招生录取模式,其中," 两依据 " 是指语文、数学、外语 3 科全国统考成绩和 3 科选考(和高考统一组织、同步进行)科目成绩;" 一参考 " 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条件,并将使用权交给各高校。
3. 高校录取方式的变化
改革前,文理分科,分批次录取;在不同时间节点按照划定的批次填报志愿,然后在对应的时间节点完成录取。
改革后,高考志愿直接填到专业,专业调剂将成为历史。从今年首次实行新高考的八省(市)来看,福建、江苏、广东、湖南、湖北 5 省份均实施 " 院校 + 专业组 " 平行志愿投档,这意味着考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优先从专业角度选择高校并填报志愿。与现行志愿填报和录取方式相比,主要优势是扩大学生选择权,提高志愿满意度和满足率。
学生若倾向于以院校来主导志愿,可按照 " 甲院校 +A 专业 "" 甲院校 +B 专业 " 的方式填报,以增加考入某校的几率;或者以专业来主导志愿,可按照 " 甲院校 +A 专业 "" 乙院校 +A 专业 " 填报,以增加考入某专业的几率。
4. 课标教材的变化
我省 2021 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将面临 " 三新 " ——实施新课标,使用新教材,参加新高考。高中生的学习将迎来新变化,对老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课标、新教材的同步实施给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教师只有吃透课标和教材,深刻认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教学改革理念,以学生的 " 学 " 而非教师的 " 教 " 为出发点,才能写出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不以深度学习下大概念、结构化教学为支撑,主题单元教学就不可能跳出传统单元教学的窠臼,也难以解决学科素养落实和教学改革中遇到的 " 进度、质量 " 等棘手问题。
怎么教?
新高考不仅仅是考试科目的改变,而是包括自主选择、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让高考更加多元化、人性化,也让学生从固定班级教学中的 " 被动接受角色 " 转变为 " 主动选择角色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 "3+3" 模式的 20 种学科选择组合,到 "3+1+2" 模式的 12 种学科选择组合,大大降低了学校组织教学的难度,但新高考给学校、老师都提出了新要求。
谢登科表示,新高考下的学生选科,必然导致学校教学的全面改革,首先是走班制。走班制对学校的师资、教室、管理、信息化等都带来更高的要求。新高考下,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选择权,但随之而来的是学校分班、师资力量的压力和学生、老师的适应等等问题。
" 物理学科在自然科学中的基础性地位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 3+1+2 ’模式,物理、历史两科作为首选科目,要求学生必修至少选择其中一门参加考试,此举有利于解决物理学科报考人数减少的问题,这对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培养科学精神,特别是对于培养国家战略科技人才、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至关重要。" 谢登科说。
今年考入兰化一中的高一新生常家源说:" 新高考模式下要选科,由于选科组合的不同,学校教室和老师又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同学们将面临‘走班制’,不像以前那样,大家在同一个教室里面对的是相同的同学。"
" 关于走班,能不走就不走,能少走就少走,不得不走了再走。走班只是一种需要,而不是时髦,因为大家要学的东西不一样,才不得不分开上课。" 谢登科给出了四种 " 走 " 法:
1. 全走班:全开全走。在大走班基础上,在部分学科中分层走班。
2. 大走班:多开多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完全满足学生需求,根据各班级、各学科选择人数,结合教室分布合理划分单元,单元内 6 科全部走班。
3. 小走班:少开少走。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尽量满足学生选择,先将选择人数多的组合固定班级,最后再在选择人数少的组合内实施一定限制的走班,如定 2 走 1、定 1 走 2。
4. 不走班:不开不走。固定几种组合,要求学生只能从这些组合中选择;按照组合固定分班,不走班。
怎么选?
新高考改革,今秋入学的高一新生就要选科走班吗?
兰州五十八中教导处副主任王振东的答复是:不!
今秋入学的高一新生,第一学年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学、历史、地理、思想政治、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生涯规划 16 门课程,所有高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上一届高一学生一样,没有变化。
唯一不同的是,增加了一门生涯规划课程。
之所以开这门课程,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解自己,为高二选课走班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3" 模式有 20 种选科组合:
⒈物理 + 化学 + 历史⒉物理 + 化学 + 地理
⒊物理 + 生物 + 历史⒋物理 + 政治 + 历史⒌物理 + 历史 + 地理⒍物理 + 政治 + 生物⒎物理 + 生物 + 地理⒏物理 + 政治 + 地理⒐物理 + 化学 + 政治⒑物理 + 化学 + 生物⒒化学 + 生物 + 历史⒓化学 + 政治 + 历史⒔化学 + 生物 + 政治⒕化学 + 政治 + 地理⒖化学 + 历史 + 地理⒗化学 + 生物 + 地理⒘生物 + 历史 + 地理⒙生物 + 政治 + 地理⒚生物 + 政治 + 历史⒛政治 + 历史 + 地理
"3+1+2" 模式有 12 种选科组合:
⒈历史 + 政治 + 地理⒉历史 + 政治 + 化学⒊历史 + 政治 + 生物⒋历史 + 地理 + 化学⒌历史 + 地理 + 生物⒍历史 + 化学 + 生物⒎物理 + 化学 + 生物⒏物理 + 化学 + 地理⒐物理 + 化学 + 政治⒑物理 + 生物 + 地理⒒物理 + 生物 + 政治⒓物理 + 地理 + 政治
那么,选科走班到底如何 " 选 "?
不论是 "3+3" 模式,还是 "3+1+2" 模式,王振东给出的选科原则既兼顾了 " 分数 ",也考虑到 " 前途 "。
发展优先原则: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专业要求、职业相关、师长建议。
分数优先原则:学科基础、学习能力、学科师资、学科成绩。
通俗一点讲,可以概括为:
志向坚定者,首选 " 最相关 " 科目;兴趣明确者,首选 " 最喜欢 " 科目
偏科明显者,首选 " 最拿手 " 科目;学科均衡者,首选 " 最适用 " 科目
成绩一般者,首选 " 最自信 " 科目;文理类似者,首选 " 理科型 " 科目
从 2017 年开始,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高校 92 个学科门类的选考科目要求进行了精心指导,绝大部分高校都进一步优化了选考科目的要求。从目前高校公布的选考科目要求来看,大多数理工科专业都提出了 " 物理 " 科目的要求;许多专业也提出了特色要求,如公安学类院校要求选考 " 政治 ",医学类要求选考 " 化学 "" 生物 ",历史学类要求选考 " 历史 "" 地理 " 等。
据国内多家媒体报道,最新公布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学要求指引(通用版)》,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的高水平大学,既有部属高等院校,也有部省共建高校,对 "3+3 模式 " 省份和 "3+1+2 模式 " 省份都适用。
《指引》列出的高校 92 个学科门类中,65 个学科门类要求必选物理,占比 70.65%;56 个学科门类要求必选化学,占比 60.87%;55 学科门类要求必选物理、化学,占比 59.78%。同时,针对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四大类本科专业,选科几乎同时要求物理、化学,化学科目权重大幅提升。
王振东分析说,以往只是临床医学类专业需要物理、化学同时选考,现在大多医学类专业需要物理、化学同时选考。也就是说,没选物理、化学的学生基本跟医学类专业无缘了。现行高考体制下的文科生可能就这两年还能报考医学类专业,主要是中医相关专业。根据新版选科要求,中医学类也须选考物理,这意味着历史组考生无法报考。
经济学类是热门专业之一,作为文理兼招的学科,往年对于选考科目要求不高;但调整后,有部分专业要求必选物理才能报考,如经济统计学、金融工程等。
政治在文史类专业中地位提升,最新选科要求中,明确法学门类下的公安学类、政治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 3 个专业类别必选考政治。如果想报考军校、警校,基本少不了政治。
怎么考?
以山东实行的 "3+3" 模式为例,语文、数学、外语 3 科必考科目,每科满分 150 分,3 科总分值 450 分。另外 3 个选考科目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政治 6 个科中任选 3 科,参加选择性考试,每科满分 100 分,等级赋分后计入高考总分。
以江苏实行的 "3+1+2" 模式为例,语文、数学、外语 3 科必考科目,每科满分 150 分,原始分计入高考总分。另外 2 个首选科目从物理、历史科目中二选一,每科满分 100 分,原始分计入高考总分。最后 2 个再选科目从化学、生物、地理、思想政治 4 科中四选二,每科满分 100 分,等级赋分后计入高考总分。"3+1+2" 模式高考总分为 750 分。
从 2021 年起,全国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安排 3 天,采取分科分卷考试方式进行。其中,1 天半安排全国统一高考科目,1 天半安排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全国统一高考科目考试时长分别为:语文科目 150 分钟,数学、外语科目 120 分钟;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各科目均为 75 分钟。
" 新高考‘赋分制度’下,考生的总成绩可能会受到影响。比如,一名考生原本总成绩 600 分,经过赋分,最终的高考总成绩将达到 620 分甚至更高。" 王振东说。
举个例子,小明和小红高考其他选考科目相同,且分数之和相同。小明另外选了生物,考了 95 分,被一所普通大学录取;而小红另外选考的地理只考了 75 分,却考入一所重点大学,两人的命运完全不同。
王振东对此解释说,小明和小红的这次高考中,生物试卷的难度很小,小明考的 95 分只排在全省 40% 的名次;而地理试卷难度较大,小红考的 75 分却能排在全省前 5% 的名次。根据等级赋分规则,小明的 95 分变成了 75 分,而小红的 75 分变成了 95 分。
不论是哪种模式的高考,学生都希望考高分,在选考科目赋分制度下,重要的不是卷面考了多少分,而是自己的卷面分数能排在什么位置。
" 这样的赋分制度设计对于高校选拔人才更加精准,学生在选择科目时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好职业规划,扬长避短,避开自己不擅长的科目,在高考中拿到更好的成绩。" 谢登科说。
新高考 "3+1+2" 模式由原来的以 " 文理分科 " 学科成绩为导向的选科方式,向就业专业导向的模式转变,将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进行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来选择对应的选科组合,而不是原来 " 文理分科 " 以兴趣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将来在就业时目标明确,少走弯路。
" 对于我们这一届高一学生来说,新高考意味着在上高二前就要确定自己的选科组合。选科组合主要是选择和自己未来发展紧密相关的学科,而且高校对科目组合的要求提得越明确,我们就越容易选择。" 今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师大附中的高一新生陈玥如是说。
尽管我省目前还没有明确新高考改革采用哪种模式,但有报道说,同在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区)的黑龙江省,确定今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将实行新高考 "3+1+2" 模式。
我省究竟采取哪种新高考模式,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丨孙悦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来源丨兰州晨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