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然)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超过 30 万人、分属 1400 多个姓氏的《抗战阵亡将士名录》集结成 22 册,公诸于世。在这些浸着热血的名录背后,一个名叫 " 铭记项目组 " 的志愿者团队经过近 4 年的努力,走访近 40 座城市,拜谒 30 多个抗战烈士陵园,查阅 50 多本史料,前往档案馆查阅资料 10 余次 …… 他们用脚步丈量历史,只是为了一件事——帮抗战英烈留下姓名。
22 册记录 30 万名录,每一行都曾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1931 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1936 年,东北抗联成立;1937 年,南京大屠杀 ……1945 年,日本投降签字。" 在《抗战阵亡将士名录》的封面上,交错的时间线标注着关于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时间节点,灰黑的底色中,有一条通往光明的石板路。当 22 册《抗战阵亡将士名录》一字排开时,鲜红色的书脊格外夺目。
翻开这套书,里面的文字不是段落,而是一行一行的表格。按照姓氏排列,依次记录着 1931 年至 1945 年期间,抗战阵亡将士的姓名、职级、番号、年龄、籍贯、阵亡时间、阵亡地点。
寥寥数字,可每一行都曾是一条鲜活的生命,都曾怀有一腔报国的热血。表格中,还有许多信息是空缺的,有的将士甚至只留下了一个名字。
" 东京审判时,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曾慷慨陈词,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我国军民伤亡逾 3500 万人。有多少将士牺牲在抗日战争中?迄今为止,没有一份完整的阵亡将士名单,很多名单非常分散,一直缺一个汇总,所以我们想做这件事。" 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姚遥告诉现代快报记者,2017 年," 铭记抗战英雄 " 的公益项目启动了。
重名、与历史不符怎么办?所有信息一一考证
" 铭记项目组 " 只有 5 名成员,来自广东、浙江、云南、安徽等地,从事各行各业,他们有的是退休干部,有的是烈士后代,还有人从事互联网行业。用姚遥的话来说,想碰头开个会,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5 个人各有分工,坐得住冷板凳的人,负责整理材料;熟悉战史的人,负责核验信息;姚遥全职在做这件事,所以主要负责寻访,找信息源头。
" 一部分名录是有史料记载的,但是史料很分散,我们买了《抗战阵亡将士资料汇编》《抗战阵亡将士资料续编》等 50 多本资料,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等各地的档案馆查了 10 多次资料,把这些信息收集汇编起来,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纪念网站,我们也一个一个去找。" 姚遥说,当决定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就想到会很苦," 很多老史料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期间出版的,那时候都是竖版、繁体字,我们要一个一个地把名字敲下来,录入、逐个审核、确认,还不能出错。从早到晚,眼睛都要花了。"
不光是按照史料录入,他们也会一一考证。姚遥记得,有一本老史料记载了一名士兵阵亡在新疆," 因为多方考证,抗战没有打到新疆去,实在没有史料佐证,为了保证严谨性,我们就没有把这个名字放进名录里去。"
姚遥透露,由于资料来源比较杂,所以在整理的过程中经常涉及到重名的情况。" 有可能是一个人,也有可能不是一个人。我们需要去比对籍贯,如果没有籍贯,每个人都要去查细节,信息来源是哪里?根据细节具体去推敲。"
为抗战英烈留名,他们用 4 年跑遍近 40 座城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抗战阵亡将士并未在史料中留下一笔,这就需要 " 铭记项目组 " 去一一寻访。
" 有些地方作战后会有一些当时的墓地,留下一些姓名,我们就从墓碑上把姓名誊下来。我们拜访过腾冲国殇墓园,南京空军抗战烈士陵园、上高会战烈士陵园等大大小小 30 多个抗战烈士陵园。" 姚遥说,4 年里,他们走遍了南京、长沙、衡阳、怒江、西安、洛阳、郑州等近 40 个城市。
让姚遥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抗战英烈王春泉的故事。2017 年,云南省施甸县一处高速公路施工现场,人们发现了王春泉的墓碑和遗骸,根据墓志铭,大致可以拼凑出王春泉的经历。王春泉,河南太康县人,曾任陆军新三九师一一五团第三营少校营长,1941 年阵亡。在参军的五六年时间里,他参加过 4 次战斗,两次立功受奖。他的墓志铭中写道:" 少年努力修学,中年服务国家,未达于枪林弹雨之中马革裹尸之素志而死,作异乡孤魂,难怪乎其死后不瞑目。"
" 当时我正好在郑州走访,我就想去找一找他的家人或者后人。" 姚遥说,因为王春泉是军官,在军校学习的时候留下过照片,很快他便在资料库里找到了王春泉的一张照片,第二天就带着它赶往王春泉的老家。
" 运气比较好,这个村还在,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 80 多岁,他没见过王春泉,但是他听以前的村民说过王春泉的故事,王春泉的妹妹还健在,生活在邻村,已经 80 多岁了。" 姚遥一行人还查阅了王春泉的家谱,证实王春泉正是埋骨云南的阵亡将士,所以这一次将他的名字收录在册。
" 当时家人知道他牺牲的消息,但是并不知道埋葬在哪里。"21 岁离开家乡时,妹妹才只有几岁,28 岁牺牲,至今已经 80 年,妹妹早已不记得哥哥的样貌。让姚遥动容的是," 他的妹妹一直用手抚摸着我带去的照片,很激动。" 同年 7 月,姚遥带着王春泉的后人去云南,帮他收殓了遗骸,他的后人还带了一抔埋葬地的土回家。
项目没有终点," 一个人的名录也应当被铭记 "
尽管《抗战阵亡将士名录》已有 22 册,但还有一些比较生僻的姓氏尚未集结成册,仍在不断完善。就在前几天,有人找到 " 铭记项目组 ",说他的爷爷曾是一名抗战军人,但他无法确认爷爷当初是用寸、炊、爨三个姓氏中的哪一个报名参军的。这些年,他竭力去找爷爷相关的文字记载信息,但至今都没有找到。
项目组成员初步查看数据库后发现,爨姓只有一位抗战阵亡将士,没有炊姓,寸姓找到 41 条。" 名录太少,实在难以集结成册。但是我们想起初衷,就是希望让英雄的名字被更多人铭记。哪怕一个姓氏只有一位抗战阵亡将士,我们也要编撰。" 姚遥说,后来项目组决定把寸、炊、爨三个姓氏编成一本名录,今年 9 月,还将启动鑵、麟、魔、簿、攀 5 个姓氏的编撰。
" 这项工作还会一直做下去,我们的梦想是把阵亡将士名录全部收集完,目前我们还在做网络数据库。" 史料部分能查阅的基本都查了,再往后该如何推进呢?姚遥说," 可能更多的是靠家族记忆去完善了,所以我们是在和时间赛跑,阵亡将士的同龄人渐渐都不在了,接下来会很难,但也很重要,再不做真就没办法了。" 姚遥介绍,目前阵亡将士的家族成员可以在网络数据库上自己提交信息,由他们一一核实。" 就算我们暂时无法核实,至少也把这些不确切的记忆留下了,下一步怎么核实,再不断想方法。"
(受访者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