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9-03
深晚荐书|威廉姆斯学院历史学讲座教授罗安妮历时16年完成 《大船航向》出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大船航向》借考察 19 世纪和 20 世纪中国水域中的轮船及其航运,来探讨欧美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旨在改变过去关于近代中国研究大多要么侧重西方的 " 刺激 " 或 " 挑战 ",要么侧重本土的因应与改变,回到具体问题分析,以连接着条约体系的抽象性和物质现实性的 " 航运 " 为切入点,探讨 19 世纪末轮船航运的扩张、航运企业的发展以及轮船的社会空间,从而以一个新的、更为具体的研究视角凸显了中国部分主权的重要性及其独特性,考察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和半殖民秩序,并进一步丰富我们对近代中国转型的整体认识。

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罗志田说,轮船是近代中国一个敏感的象征,在洋夷震慑中国的坚船利炮中排名第一;同时它也具有晚清人最看重的 " 缩地 " 功能,可以让天涯若比邻落在实处。以前的天下士更多通过阅读想象天下,而普通的乡曲之士或就需要闻见之知的帮助。过去传闻中的事,如今可以目睹,仿佛把西岭的雪山移到窗前;对于想象一个国家,有直接的助力。《大船航向》一书就把近代中国的航运与民族国家的建构联系在一起,进而延伸到条约体系和半殖民秩序,从各种 " 连接(connection)" 处观察航运体系的技术、物质空间以及东西方碰撞的社会空间。中外商品、人员和观念通过航运交流,权力与知识的碰撞和冲突或许就在船上。这些内容都在书里,任读者各取所需。

复旦大学教授朱荫贵认为,《大船航向》超越了一家轮船公司、一国航运势力、一条航线或是一个区域,通过轮船航运业考察近代中国这条大船的航向。作者视野广阔、视角新颖,立足于近代欧洲向外扩张时期大背景下的半殖民地中国、完全殖民地的印度和摆脱殖民地命运的日本进行思考:决定轮船航向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作者给我们呈现了与以往不一样的轮船航运研究图景,贯穿其中的许多事件、人物、背后的政权、中方和外方力量都似曾相识,但在作者赋予的新视角下呈现出一种新的解释框架。作者对条约体系下发展出来的中外不同类型合作模式,以及轮船网络构造社会空间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有着使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因此,这是一本值得推荐和给人启示的学术著作。

罗安妮,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威廉姆斯学院历史学讲座教授,哈佛大学王安研究奖学金获得者。先后毕业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大学,主攻中国近代史,师从著名汉学家韩书瑞。现任教于威廉姆斯学院,主要研究兴趣: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史、帝国主义 / 殖民主义、中印比较。

《大船航向 近代中国的航运、主权和民族建构(1860 — 1937)》

〔美〕罗安妮著

王果 高领亚 译

方寸 × 启微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年 8 月

特约撰稿 方寸

相关标签

威廉姆斯 讲座 日本 哈佛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