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代四代同堂,一对夫妇要赡养 6 到 8 个老人的情况很普遍,负担重!" 近日,记者来到如东采访,谈及养老,不同的采访对象说出来的都是类似这样令人深思的话语。
超级深度老龄化 " 全国第一 "
著名的 " 中国长寿之乡 "、全国百强县如东,位于长三角黄海之滨,是全国闻名的计划生育先进县,也是闻名全国的 " 老人县 "。42 年前,如东县在全国开创先河,先提倡计划生育,后来严格积极实施计划生育,成为全国闻名的 " 计划生育先进县 "。这个县也从原来人口大县演变为人口净流失的 " 人口老龄化县 "。如东县人大的一份区域养老调研报告表明,截至 2021 年 7 月,如东县户籍总人口 99.58 万人,其中 60 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35.48 万人,占人口总数的 35.62%;65 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27.36 万人,占人口总数的 27.47%;80 周岁以上高龄老人 6.28 万人,占总人口的 6.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如东县 60 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 34.24 万人,占人口总数的 38.91%;65 周岁以上常住人口 26.38 万人,占人口总数的 29.98%。
根据联合国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 7% 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65 岁以上老年人达到总人口的 14% 即进入深度老龄化;达到 20% 为超级老龄化。" 这些数据说明如东县比全国提前近 20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现已进入超级深度老龄化社会。" 如东县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陈小飞告诉我们,"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如东县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达 38.9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 18%,也远高于江苏的 23%,还高出深度老龄化城市上海 2 个百分点,达到了全国第一。加上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到位,全县几乎是独生子女,一对年轻夫妇赡养 6 — 8 位老人‘司空见惯’ "。如何把年轻人从居家赡养老人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是摆在全县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政策扶持,最大努力让老有所养
如东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让老年人做到老有所养。多年来,如东县委、县政府尽最大力量,搭建以 " 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 " 的城乡一体化养老服务新格局,努力打造 " 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 " 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县建成养老机构 35 家,总床位 8300 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 15 家。
据如东县民政局副局长汤杰栋介绍,近年来如东县投入总资金约 4 亿元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先后有 4 家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2 家机构服务外包,引进上海、苏州等地的专业养老服务团队进入养老服务市场,规范养老机构的管理,增加医养融合度,提高康复医疗水平,提升护理技能。
为吸引民营经济投入养老事业,今年如东县出台激励措施,提高养老机构建设补助和运行补助标准,新建的护理型床位建设补贴由 1 万元提高至 1.5 万元,运行补贴由原来的 80-100 元提高至 100-300 元,并制定、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
另外,为解决居家老年人特别是经济困难的孤寡、独居、空巢、失能等特殊对象的居家养老问题,如东县民政局委托专业公司承接运营县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全县 245 个村(居)积极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有专兼职工作人员 200 多人。
" 两难 " 困境,传统养老更受压力
如东县有 60 岁以上老年人 34 万多,老年人占到全县常住人口的近 2/5,因此,如东县的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一方面,习惯三代四代同堂,子女让老人到机构养老看起来‘不孝’,导致有限的养老床位少有人问津;一方面,一对年轻的夫妇需要赡养 6 — 8 位老人,还要抚养孩子,还要工作,不仅经济压力巨大,而且精神压力也非同一般,苦不堪言 ……"
由于如东县目前承担赡养义务的以独生子女夫妇为主体,这样的年轻夫妇要做到工作、家庭两不误,居家养老不但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需求,而且不能让子女安心工作。" 因而,能有更多数量更高质量、收费较低的养老机构供老年人安度晚年,是独生子女夫妇尤其是农村年轻人的热切盼望。" 据了解,截至目前,如东县有养老院 35 家,总床位 8300 张,相对于数量庞大的老年人来说,每 100 人才 2 张左右,名副其实是 " 杯水车薪 "。尽管如此,但一些养老机构的空床率却比较高,尤其在农村和一些条件差、收费贵的养老机构。
据了解,15 家公办养老院几乎是由医护人员提供生活照料及饮食起居。20 家非公立养老院多数收养的是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且只有 3 所有医护人员照护,这些非公立养老院 " 康复师 " 严重不足、检查设备配备不全。其余的因财力物力人力制约,只能提供生活照顾及饮食起居等最基本的日常服务。许多独生子女夫妇表示:送老人去机构养老,需要的服务不仅是一日三餐能够及时、营养、可口,更重要的是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能提供医养结合的照护,收费也不能过高 ……
突破 " 瓶颈 ",新型养老来解困局
传统的养老机构,由于服务项目相对简单缺少个性化,特别是受照护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服务和医护人员缺乏等‘瓶颈’制约,难以吸引大多数老年人和子女。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如东县的一些民办乡镇医疗机构,本来可以承担这部分养老职能,但由于进入发展 " 瓶颈期 " 和受多种因素制约影响,出现了几乎无法介入养老产业或即使涉足也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导致专业人员和场地闲置,业务量不足而 " 不景气 "。
上海 " 十四五 " 规划明确,到 " 十四五 " 末,养老床位总量将达到 17.8 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 60%。随着认知障碍人群的逐步增加," 十四五 " 期间还把认知障碍照护床位从 5000 张增加到 1.5 万张。此外,上海 " 十四五 " 期间全市街镇(乡)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要达到 500 家左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要达到每千人建筑面积 40 平方米,打造上海养老服务的 "15 分钟服务圈 "。" 十四五 " 期间,要探索试点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会诊。同时要加快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要继续推广养老顾问制度,为更多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咨询服务。
借鉴上海 " 十四五 " 养老规划,如东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 全国第一人口老龄化县 ",一些专家建议,可以尝试探索一条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村卫生室与农村幸福院统筹规划、比邻合建设、" 两院一体 "、医养结合、兼顾养老、方便群众的新路子。但目前养老院、卫生院条块分割、各有隶属,有限资源分离严重。
前不久,如东县政协主席蒋树建带队对缓解养老困局,开创医养结合新模式进行了调研。调研认为,卫生院与敬老院 " 两院一体 " 医养结合的新模式,不仅能够满足老人的基本保健、就医需求,而且可以通过医养结合的方式,促进养老院和乡卫生院的医疗资源、服务资源、政策资源、福利资源的有机有效利用与整合,把医疗康复、慢性病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有机融合,将养生服务、延伸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能切实解决服务基层群众的 " 最后一公里 " 问题,让老龄化家庭解除后顾之忧。
据了解,如东民营改制医院中有 39 家原是政府公办医院,2001 年由当地政府主导、个人出资购买成为非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公立医院建设的高度重视,民营改制医院囿于服务能力下降、设备更新步伐缓慢、房屋陈旧,医护人员年龄大等因素,日渐步入举步为限的境地,民营改制医院转型升级、更新迭代成为当务之急。" 转型、融合、服务养老是一条希望之路。但是,受用地、资金影响,转型也并非易事 ……" 接受政协调研时如东县潮桥医院负责人蔡新民说,他们这类医院对转型机构养老的医养结合新模式非常期盼。作为如东县马塘镇改制后的民营医院,目前决定自筹 1.6 亿元异地新建以康复、养老为主的新型医养结合医院。但目前在土地审批等方面遇到了难题。对此,如东县民政局希望相关的国土资源等部门对此类医院转型升级按照国家政策,给予支持和优惠。
" 我们企盼全社会支持努力,探索出如东新型养老的路子,来解决老龄化程度最高县的养老难题!" 如东县民政局副局长汤杰栋呼吁。
(吴银华 李慧 严俊)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