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1-09-04
生态绿洲建设示范区和碧道建设“广州方案”长什么样?来生物岛看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新快报讯 会呼吸的最美碧道,奇幻奥妙的 " 水下森林 "," 长 " 出科普花园的地下污水处理厂 …… 这些让人无限遐想的景观就在广州国际生物岛(以下简称 " 生物岛 ")。这个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享有盛名的小岛,已成为点缀在珠江之心的一叶生态绿洲。

近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广东省万里碧道 " 三道一带 " 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充分利用生物岛滨水优势,融合海绵城市、循环经济的生态环保理念,用碧道有机串联岛上山水空间、产业空间、人文景观,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享的生态空间,打造生态绿洲建设示范区和碧道建设的 " 广州方案 ",成为企业、高端研发机构和高端人才首选的栖息地。

" 会呼吸 " 的环岛碧道

实现 " 大雨不积水,小雨不湿鞋 "

走出地铁四号线官洲站,迎面而来是一片生机盎然。行径在天蓝色的步道上,随处可见带有生物科技元素的小景,两边是一片郁郁葱葱,竹子、兰花、紫荆、木棉、榄仁树、五味子等多种植物错落有致,成荫的绿树遮挡了夏日的炎热,成为年轻人定格打卡 " 森系 " 照片的新去处。黄埔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生物岛环岛碧道全长 6.6 公里,是广州市 6 条重点碧道示范段之一。环岛碧道结合自身亲水性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医药高科技的产业特色,立足打造 " 岛、水、天、树、花 " 的自然格局,在原有绿道基础上,构筑了滨水道、缓跑道、骑行道和游憩带的 " 三道一带 " 碧道空间,串联起水墨园、揽胜园、叠翠园等三园,以及陈氏大宗祠、启德威尔登酒店、官洲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和 8 个滨水广场等岛内建筑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环岛碧道采用的是具有 " 海绵 " 特性的铺装材料,不仅渗水、抗压、耐磨、防滑性能好,还能吸音减噪,环保美观且舒适易维护,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同时,碧道两边建有多处雨水花园、下沉绿地,用草皮、卵石铺设的生态边沟等 , 便于雨水的自然存积、渗透、净化,实现 " 大雨不积水,小雨不湿鞋 "。

" 会循环 " 的滨水廊道

让 " 水岸防护 " 变为 " 水岸体验 "

驻足岛边亲水平台,倚靠着岭南风格的青石栏杆,眼前是江边湿地,泥滩上铺就的石板台掩映在芦苇荡四周,红树林姿态优雅,不时有白鹭掠过湖面,江风拂面,时光仿佛就此停留。不远处是生物岛标识性景点之一——水墨园。在这座颇具岭南风情的湿地公园里,不仅有适合休憩留影的楼台阁宇,更有一片水乡特色:绿树红花倒映湖面,鱼儿在水生植物和景石中欢快穿行,犹如一幅水墨画。

这一切得益于生物岛一直以来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结合碧道建设,生物岛全面提升防洪潮能力,达到 200 年一遇防洪潮标准,因地制宜开展岸线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用绣花功夫打造出一条充满活力的生态滨水廊道,实现从 " 与水对抗 " 到 " 与水共存 ",从 " 水岸防护 " 到 " 水岸体验 "。

" 为营造滨水景观,我们在堤岸做了斜坡设计,用铁丝网网住钢砌片石,塑造类似天然的岩石堤岸,让水生动植物生长出来。" 黄埔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营造滨水景观,生物岛几年前就在堤岸做了格宾石笼网护岸。格宾网由高抗腐蚀、高强度、具有延展性的低碳钢丝编织而成,其抗冲刷能力较强,每当雨季江河涨水,能承受的水流速度可达 6m/s。同时,水中的悬移物和淤泥得以沉淀于石缝中,从而有利于自然植物的生长。

如今,生物岛堤岸各类水生植物种类达 25 种,岸边几处红树林生机盎然,水黄皮和芦苇绵延不绝。亲水植物在起到绿化功能同时又发挥着保持水土、调节水文的作用。发达的根系固着土壤,繁茂的枝叶截留雨水,水流通过坡面的植被大量向堤中渗透储存,能缓解洪峰,使径流延滞。当枯水季节到来时,储存在堤岸中的水反渗入河,滞洪补枯、调节水位。

再生水厂变身 " 水滴花园 "

走出 " 黄埔智水 " 高质量发展之路

生物岛的西南端,坐落着一个 " 水滴花园 "。细密碎石铺成的步径,环绕着绿丝绒般的草坪,脚边小喷泉水不时喷出夏日难得的清凉。园内有可供市民体验的海绵城市元素和水再生装置,游客还可通过脚踏水车体验水的循环,感受水雾装置散发的清凉。

" ‘水滴花园’下面其实大有乾坤,这里有着 2010 年建成的国内首个全地埋式再生水厂。" 生物岛再生水厂副厂长邝文杰说。据介绍,该厂占地约 1 万平方米,所有污水处理设备和构筑物都在地下,采用超滤膜为核心的深度处理工艺,将岛上的污水收集处理达到回用水标准,主要用于岛上的生态补水和厂内的绿化、道路冲洗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 希望能通过这个花园给大家带来一种全新的水生态、水循环的直观体验。" 邝文杰表示,新建成的 " 水滴花园 " 整体保持了原有地形,通过强化水滴形态,增强视觉及游览体验,对开放的公园活动区域和生产管理区域重新进行合理布局,共享活动区分为水滴草坪、水森迷雾等 7 个区域,分别结合水文化、水科学、水生态的内容进行艺术小品及铺装细节定制。

文图 新快报记者李应华 李小萌 通讯员 焦婵娟 范敏玲 李剑锋

相关标签

生物 广州 岭南 生物医药 高端人才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