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东省教育厅、广东新快报社、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的 " 翰墨青春 传承岭南 "2021 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已于 6 月面向全国征稿。新快报记者就美育问题对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副主任、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主席汪晓曙进行了专访。当回忆起童年第一次在绘画上获得的肯定时 , 他仍颇受鼓舞 :" 如果少年时期我的画没有获奖 , 如泥牛入海一般沉没 , 或许我就不会画画了。"
第一份获奖作品让他备受鼓舞
汪晓曙幼时 , 他的父亲被下放到矿区挖煤 , 于是举家搬迁到了矿区。汪晓曙在班上画得不错 , 老师就拿着他的画去投了稿 , 结果一举中奖。
这幅作品名为《蓝叔叔打虎》, 画的是汪晓曙身边的真人真事。当时 , 矿山上常有老虎出没 , 到人类居住的地方 " 偷鸡摸狗 ", 晚上老虎呼号 , 颇为恐怖。" 那时候 , 老虎不是保护动物 , 打虎的反而是英雄。" 汪晓曙说 , 矿山上有个 " 蓝麻子 ", 在食堂工作。这位蓝麻子因得过天花 , 在脸上留下烙印而得名 , 别人叫他麻子 , 他也不忌讳 , 乐呵呵地答应。有一天 , 老虎来犯 , 他拿了烧红的大铁叉打死了老虎 , 受到县里的表彰 , 奖励 20 元钱。
" 看完表彰会后 , 我回家就即兴创作了《蓝叔叔打虎》, 把它作为绘画课的作业上交。没想到老师看后十分喜欢 , 把它寄给了杂志社 , 后来居然发表了。" 汪晓曙回忆 , 县文教局得知后非常高兴 , 奖励了他一支铅笔、一盒蜡笔和一本图画本。
如今 , 作品和奖品已经早已找不到 , 但汪晓曙仍然记得其中的细节。" 平时我们用的本子都是两三分钱 , 这个本子我估计要一两毛。它有一个湛蓝色的封皮 , 里面隔几页都会有一张彩图 , 其中还有黄永玉的插图。" 最重要的是 , 本子封皮上还用毛笔书写了 " 奖给汪晓曙小朋友 ", 并盖上了县文教局的公章。
" 我其他课的成绩其实也很好。如果这个不能称得上是‘作品’的作品没有入选 , 如泥牛入海一般沉没 , 或许我就不会画画了。正是因为有过那样一次的荣誉 , 我才觉得画画艺术是如此好玩 , 如此有趣 , 如此迷人 , 如此能表达自己 , 所以就坚持画下去了。" 基于此 , 汪晓曙肯定了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对青少年的引导作用。
名师严谨的教学方式引导了他
汪晓曙跟许多名师学习过 , 其中 , 全山石先生的上课方式让他记忆深刻。全山石先生上课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刮干净画板 , 什么不要画。因为是油画 , 画板堆满了颜料 , 全班人都拿着刀去刮 , 刮得面如土色。他挨个检查 ," 这个可以了 , 那个还不行 , 你干脆换过一个画板来 , 上面弄成鸡屎一样的东西怎么能画画 ?" 全山石先生教学过程很注重严谨 , 甚至连基本绘画手法都规定了。汪晓曙每天画完 , 都会把废掉的材料刮掉 , 把笔洗干净用纸包好 , 第二天再来画。
" 这就是大师的教育 , 从细枝末节来引导你、规范你。他告诉你 , 画画不是按照想象乱来的 , 而是很严谨的。艺术是真诚且严肃的 , 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做 , 非一蹴而就的。" 汪晓曙感慨道。
对话汪晓曙
1
新快报 : 书画比赛应当坚持何种评审原则 ?
汪晓曙 : 我参加过很多评审 , 许多人评价青少年的作品 ," 他怎么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画画 , 一点创意都没有 ?" 但是这么小的孩子 , 你要求他一定有创意吗 ? 我觉得做不到的。小孩子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模仿。要求所有孩子都具有创造性这件事本身 , 可能就是一个新的僵化模式。
青少年时期的美术教育是其个人素养的原始积累阶段。绘画的规律 , 诸如形与神之间的关系 , 是我一直坚守的。特别是儿童 , 一根线画在纸上 , 起码要能画直。一开始就叫他不画得像些 , 那他永远也画不像 ; 而当他真正想要画得逼真一点的时候 , 就会可怕地发现自己并无能力。
画画要力求先画准确 , 再追求风格。所画的人物起码看了一眼之后 , 会认为像他 , 就算是变形也能认出来是他 , 这就是基本功。青少年学生所画的变形 , 是自己有意去变化 , 而不是因为画不像。我们保守一点 , 不长 " 反骨 ", 长 " 顺骨 " 又有何不可 ?
因此 , 我们的书画大赛在评审过程中 , 对于学生的要求应当是宽松的、百花齐放的。老老实实画无不可。不能以一个新的观念取代旧的观念的同时 , 又进入到更僵化的局面里去了。这是在反对人云亦云的过程中 , 恰又成为了另一种 " 人云亦云 "。
2
新快报 : 今年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希望看到什么样的作品 ?
汪晓曙 : 我希望能够看到一批认认真真对艺术有较深刻理解的孩子们。他画得好不好不那么重要 , 重要的是 , 他能够把心中所想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 画即映射他本身对艺术的理解。有创意的可以表扬 , 基本功扎实的当然也可以脱颖而出。
从大赛走出去的人中 , 未来真正能够以美术为专业的人可能会很少。希望大赛形成一个导向 , 对孩子的审美产生积极的影响。即使他以后不再画画 , 但这段时期对色彩的追求 , 于心灵深处激荡的对美的探索 , 能够影响其一生。他未来对家具、服装等的选择 , 可能就在此处萌芽了。
3
新快报 : 艺术教育未来的走向是什么 ? 面临何种问题 ?
汪晓曙 : 我是上一届教育部的高中美术课标组成员 , 当时我们希望能够把高考美术的校外培训慢慢纳入到学校教育里来。因此就设计了两个模块 , 一是针对普通高中生的美术教育 , 学生应该达到何种要求。二是给未来希望能够从事美术事业的人群专门制定了一个培养方案 , 包括技法、审美、美术史、美术理论等 ; 按照该方案 , 学生考取大学是没有问题的。但两年过后 , 又发生了改变 , 未来美术、音乐、舞蹈、影视、戏剧等可能会融合成为一个艺术类课标。
对少年儿童来说 , 美术教给他生活 , 磨练他的性格 , 锻造他的脾气 , 涵养他的修养 , 教会他为人处事的基本法则。西方人把美术作为一种工具。他们用数理化来训练逻辑思维 , 用绘画和音乐训练发散性思维。我们对于艺术教育的功能性作用 , 认识的还不足。
艺术教育面对的一个新困难是 , 教育部门培养的音乐、美术等老师是远远低于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的 , 许多学校对艺术类的投入也是有限的 , 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优质、充足的音乐、美术老师资源。
4
新快报 : 您是博士生导师 , 平时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学生的 ?
汪晓曙 : 我本身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 , 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地按照艺术的规律 , 按照技法、技能、技巧来进行美术的基础训练。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需想 , 只要把东西画像 , 把颜色涂准确 , 构图四平八稳 , 力求人物塑造得完美。
到了第二阶段 , 可以放开了。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 , 我主要教观念、情感、创作规律、对于艺术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阶段 , 回归生活。这一阶段不再教与艺术直接相关的东西了 , 学生更多的是思考总结自己的生活 , 经历 , 思想 , 对社会、对时代的认识。
5
新快报 : 能否对青少年学习书画提出一些建议 ?
汪晓曙 : 我的建议是发自内心的 , 不是临时想的。第一 , 追求你热爱的事业。一个人一辈子最终可能一事无成 , 唯有热爱的东西 , 才能力求做好。专业无好坏 , 行行出状元。特别是希望热爱艺术的孩子们够坚守自己的热爱 , 为了它好好去学习。
第二 , 对自己进行阶段性的规划 , 不要想一口吃成胖子 , 从事任何一个职业都是很艰辛的 , 很难成功的。不要迷信成功学 , 一定要自己的画卖到多少钱。安安静静好好画画 , 画出来的东西让人看着赏心悦目 , 为大家做点事情 , 就是成功。
■统筹 : 洪波 ■采写 : 新快报记者 王彤 ■摄影 : 新快报记者 孙毅 见习记者 吴惠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