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作为包公的出生地,多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地弘扬包公文化,建设包公文化品牌。" 包公文化园 " 项目位于包公镇东部山区,以包公出生地和包氏宗祠现在的古遗迹为依托,深度挖掘包公历史和文化,融合包公镇的山水资源,打造集廉政教育、勤政教育、包公文化开发、休闲、观光旅游、生态农业及文化拓展于一体的包公文化产业园区。
目前,包公文化园项目正在积极打造中,预计今年年底整体竣工。
" 衣胞地 " 祈福
包公故居位于包公镇小包社区小李蛮村民组,故居随着战火及岁月的侵蚀,目前仅留下花园井、荷花塘及包公衣胞庙。原宅坐西向东,宅门偏东南。小岘山口从前有条天然河流,向北经过虎山之东,分为两支,其中一支向北流入村东的荷花塘,惠及全村。
小包村南有一地叫九里十三包。传言包氏家境贫寒,一日,母亲在小李蛮村南柴山打柴,背柴下山时,母亲肚疼难忍,便途中蹲下休息。奇怪的是,蹲一下以后,那里便长出一个土包。因休息时间不等,距离远近不等,土包大小也不等,今仍可见形迹。故后人云:九里十三包,脚踩凤凰桥。
小包村南 200 多米的一处水塘,有一块簸箕大小的土堆,当地传说土堆过去是血红的,在阳光照耀下会闪光,包公出生后,家人把包公衣胞埋在那里,因此该地称为 " 衣胞地 "。后人仰慕包公,在此地建一土地庙,谓之 " 衣胞庙 ",村里人求子在衣胞庙祈求,非常灵验,常年香火不断。
" 嫂娘 " 的由来
凤凰山又名柴山,少年包拯常在山上嬉戏,山上怪石嶙峋,有石似龙、似龟、似鳌,又有三石并立,酷似 " 蓬莱三仙 "。
花园井位于包宅院内,深 13 米,井上部 5 米为后人重修,以下 8 米仍为宋井风格,井水 清洌甘美,千年依然,适宜煮粥泡茶,且久旱不干。包公即喝此水长大,当地人传说,纯良百姓饮用井水会有甜味,而坏人饮用后却会口干舌苦。
荷花塘又名清明塘,位于包宅院内,面积一亩多,呈长方形。每到夏天,塘埂上垂柳依依,塘中莲叶接天,荷花艳红。相传包拯当年投胎时,身为 " 文曲星 " 的包拯由于走得匆忙,将本应 " 武曲星 " 狄青的面具拿到投胎转世。
小包拯出生后,由于面部黝黑,父母惊惧,将其扔入家中院内的荷花塘中。由于包拯不是凡人,被塘中荷叶托起,被第二天到塘中洗衣服的嫂子发现,抱回家中抚养,故有长嫂如母 " 嫂娘 " 的由来。
树 " 包公 " 名片
为了重现当年的故居、弘扬包公廉政文化,经合肥市政府批准,在包公镇重点打造包公文化园,其中,包公故居项目是园区重点打造项目。
包公故居项目集中展现包公忠孝、廉政和公平正义的思想文化,占地约 5.01 公顷。根据合肥市建设 " 五位一体 " 的包公文化主题公园规划要求,充分利用肥东县包公镇小包村这一包公出生地所在的村落,打造包公廉政文化主题特色小镇。空间结构上,以一条南北向的纵轴为统领,将整个园区分成 " 一心、一轴、三区 "。其中," 一心 " 指中心文化广场," 一轴 " 指包公文化展示轴," 三区 " 分别指位于园区西南部的包公故居片区、西北部的孝肃阁展示区以及东部的以包公书院为核心的北宋书院文化展示区。
据悉,该项目预计今年年底竣工。建成后,将极大增强肥东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擦亮包公故里文化名片,助力乡村振兴。
黄燕飞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赵杰 张宇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