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9-13
看了“一百年前的顶级西瓜”,网友想起一个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近日

话题 #20 世纪初期的西瓜 #

登上热搜榜

引发了超过 3 千万网友讨论

事件起因是

9 月 11 日

微博认证为科学科普博主的网友

@种子猎人 SeedHunter 发微博

展示了 20 世纪初期的顶级西瓜品种——

石山西瓜 Stone Mountain Watermelon

博主说

这个品种的西瓜在 1923 年 " 面世 "

1940 年以前一直是公认的顶级西瓜品种

但后来几乎灭绝了

博主设法得到了一些种子并试种成功

长出的瓜是这样的

↓↓↓

这样的

↓↓↓

看着又大又圆是不是?

博主表示:的确很大!

最重的一颗瓜将近 30 斤重

但是

瓜皮大概有 20 斤

重点是

切开是这样的

↓↓↓

而现在的我们

吃到的西瓜是这样的

↓↓↓

看了 " 一百年前的顶级西瓜 "

有的网友表示难以置信

有的网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还有许多网友因此想起一个人

中国人如今能自由吃瓜

都得感谢一位 90 多岁的老奶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内著名的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

她的名字可能没那么广为人知

但她的贡献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吴明珠院士在 62 年中

培育了 30 多个品种

我们现在能吃到的甜瓜、西瓜

很多都是出自她的手

1953 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

吴明珠被分配到中央农村工作部

她却非常苦恼:

" 我想到最艰苦的地方放飞梦想 "

1955 年,吴明珠主动请缨去新疆

" 我一定扎根新疆,报效祖国。"

最初,吴明珠被安排在

当时的乌鲁木齐地委

她又主动要求

被派到条件艰苦的鄯善县农技站

住在老乡家的土房里,出门便是瓜地

她这才心满意足

哈密瓜在夏秋之交成熟

当时吐鲁番的日最高气温

都在四五十摄氏度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吴明珠和同事冒着酷暑,用 3 年时间

走遍了吐鲁番盆地的瓜地

整理出 44 个品种

不仅为新疆瓜建立了第一份资源档案

还从其中的优良品种中

系统选育提纯了红心脆、香梨黄等

近 30 个新品种

吴明珠与爱人杨其祐是大学同学

1956 年

杨其祐从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

谢绝了导师让他留校的安排

追随心爱的姑娘来到新疆

为了照顾妻子

杨其祐舍弃了自己钟爱的大学校园

调到鄯善县一个农技站工作

有时候,吴明珠太忙

杨其祐就帮着去瓜地授粉

即使要在戈壁滩上跑三四十公里

他也总是欣然前往

然而,艰苦的日子

却一点点侵蚀着杨其祐的身体

1981 年,杨其祐因为严重的胃病

不得不离开妻子,调到江苏省农科院

但是病情却并未好转

丈夫去世前 3 个月

吴明珠请了此生中唯一的长假陪伴丈夫

在丈夫临终前

吴明珠终于说出一直深埋在心里的话:

" 老杨,你为了我来到新疆,

没能发挥你的专长,不后悔吗?"

杨其祐平静地笑笑:

" 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我无怨无悔。"

丈夫去世 5 天后

吴明珠就重返新疆农科院

设在海南的育种基地

" 只有工作能让我减少悲伤。

我只有更加努力工作,

才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照片来源:新疆农科院

育种工作极为艰苦

培育一个品种需要 8 年到 10 年

有的科学家一生只能培育几个品种

而吴明珠却在 62 年中

培育了 30 多个品种

她的世界很小

只能装下瓜种

让老乡增产增收是她的目标

她的要求很高

希望年轻人能超越老一代专家

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

像吴明珠院士这样的科技工作者

在田间地头默默付出

我们才能碗中粮满、盘中果香

致敬!

编辑丨安娜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来源丨北京日报、综合 @种子猎人 SeedHunter 、科技日报等

相关标签

猎人 新疆 吐鲁番 大学 戈壁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