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中秋佳节即将到来,9 月 16 日," 潮墟 x 广美毕 show" 艺术季正式在广州潮墟开幕," 溯源逐梦:2021 广美毕业作品邀请展 " 率先亮相,主办方从广美毕业作品展 1300 余件作品中选出 60 余件精品,在潮墟在苒艺术空间及媒体港三楼参展,弥补了今年广美毕业展因疫情防控无缘与观众见面的遗憾。展览经过前期多方准备,在中秋节前推出,是希望借传统节日致敬传统文化,同时以展览传递美学教育与文化创新的不朽魅力。 展览一直持续到 10 月底,可通过潮墟公众号或大麦网预约观展。
广美毕业展部分作品亮相潮墟
溯溪水穷处,恍然梦起时。展览分为 " 溯溪 "" 水穷处 "" 恍然 "" 梦起时 " 四部分,60 多位广州美术学院的年轻艺术家搭建出艺术空间," 溯源 " 赋予他们理性的力量,而 " 逐梦 " 给了他们感性的希望。
每年 6 月举办的广美毕业作品展,作品都以新锐、时尚隆重面世,影响力超越艺术界、学界,每年吸引超 30 万人观展,特别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一大文化盛事。今年为配合新冠疫情防控要求,广美毕业展改为内部观摩。6 月中旬,广州广电传媒集团利用媒体资源,与广美联手举办以 " 让梦想被看见 " 为主题的云逛展活动,直播观看人数超过 23.8 万人。
这一次,双方继续联手,在 " 岭南之窗 · 潮墟 " 举办展览,作品涵盖广美架上绘画、雕塑、新媒介互动装置、动画与影像、美育体验课程等,兼顾艺术美感、学术性和互动娱乐。
作为策展人之一,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学系副教授吴杨波介绍,本次展览打破了毕业展按照教学单位顺序进行展场布置的格局,充分利用潮墟和媒体港的空间特点,向大家讲述了一个关于 " 溯源逐梦 " 的故事。" 作为‘千禧一代’的年轻艺术家,他们更关心传统、关注初心,喜欢追问‘我们从哪里来’。洪荒年代的懵懂印象、万物初生的状态、童年的记忆、家乡非遗的美妙 …… 于是我们的故事,从‘溯源’的作品开始。而属于这个时代青年上下求索、思想遨游的作品,我们则通过不同的空间,将其有层次地呈现给大家。希望观众能从中获得共鸣与美的享受。"
据介绍,接下来 " 潮墟 x 广美文创 " 麻瓜艺术创意市集也将进驻潮墟,市集集结了广美学生所创作的 IP 作品、文创产品以及广佛地区的潮牌,带来创意、时尚、复古风潮。
以艺术表达对人文与社会的关注
本次展览,有许多传统文化的身影。比如钟智聪的真丝作品《花团锦簇》,吸收了国家级非遗广绣中花鸟纹的装饰元素,保留元素特征又不拘泥于传统,采用更符合当下审美的表现方式来进行创意再现。再比如麦扬、陈宇倩、吴宛蔓和陈梦桃的作品《潮州木雕首饰研究》,将同是国家级非遗的潮州木雕结合当代文创进行转化,从历史再现、主题衍生、数字转化、技艺推广四个视觉切入,促进潮州木雕在当代的可持续发展。
作品融入了更多年轻一代对社会的思考。比如谢建华、张倩、郭键莹和黄淑绚的作品《银发冲浪》,旨在让年轻人体验互联网给老年人带来的便利与窘境,激发年轻人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又如陈相豪的作品《拥》,关注疫情下人与人的情感,表达生命的纽带,彼此相拥,才能获得勇气和力量。
再如郭定奋的作品《脚手架上下的生活》,作者家族的建筑工人包括已退休的有 21 人,他自己进入工地与堂哥工作了一个月,用 90 块砖坏把在工地当建筑工人的经历与感触刻制下来,烧制并拓印出来,制成 25 米长的卷轴,它像一本关于建筑工人与父亲的绘本,也像一片片浓缩了工人生活的小切片。
吴杨波介绍:" 我们一直在思考,在这个疫情反复的非常时期,象牙塔中的高雅艺术能为社会做些什么?我们希望通过在广州市的地标区域策划实施这样一个‘小而美好’的展览,用公众看得懂、欣赏得来的视觉语言呈现当代青年人美好的心灵世界。当大家凝视着这些奇思妙想的作品,感受到艺术家那颗热爱生活的心,我想,这就是艺术最根本的任务。若说想表达什么,那就是:‘希望’。"
传统文化新发展再添新平台
" 岭南之窗 " 广州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在发展过程中,持续在传统文化 "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上探索,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潮墟一直不遗余力积极孵化 IP。
广州美术学院与潮墟的业主方广电传媒集团宣布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特别在共建 " 潮墟 x 毕 show" 文化艺术 IP、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知名文化 IP 交流平台、共建岭南非遗双创基地上,以美为媒,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非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保护和发展非遗的探索中,据介绍,双方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分别进行了探索实践和学术研究,依托双方的经验和优势资源,共同创新探索非遗的产业化、搭建文创展示平台,为双方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实践的土壤,力争成为岭南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范本。
此举更为广大青年学子搭建起筑梦的平台,为传统文化的新发展积累更多创意与实践。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力夫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