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9-23
秋分至,昼夜寒暑喜均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 暑退秋澄转爽凉,日光夜色两均长。"23 日,人们将迎来 " 秋分 " 节气,意味正式 " 入秋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各地昼夜几乎等长。

" 平分秋色 " 实乃秋分

按农历来讲," 立秋 " 是秋季的开始,到 " 霜降 " 为秋季终止," 秋分 " 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 90 天的一半。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太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秋分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北半球渐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

" 每年 9 月 23 日前后,是秋分,到了昼夜平分之时。"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主持人、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宋英杰表示:" 现今,北半球很多国家依然是‘一刀切’地以昼夜平分日 ( 相当于春分和秋分 ) 作为春季和秋季的起始日。诗云‘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在诗人眼中,似乎是中秋满月将秋色平分。实际上,真正平分秋色的是秋分,‘昼夜均而寒暑平’。"

" 一个微妙的时间节点,往往带给人们别样的心念。" 他表示:" 对于气温,我的感触是:初秋,升降随意;中秋,反弹无力;深秋,保持不易。初秋的气温像减肥,刚刚降了又反弹。中秋的气温像大盘,降下容易升上难。深秋的气温像工资,没降就算涨了钱。"

秋之疆域短暂的全盛时期

" 每逢秋分时的季节版图上,秋坐拥约 620 万平方公里的势力范围,并意欲接管夏的江北地盘。" 宋英杰的描述十分形象:" 就在秋与夏在长江沿线胶着之时,冬已从青藏高原大本营悄然出山并借助‘外援’,在天山和大兴安岭将秋击溃赢得两片‘飞地’。冬的领地迅速扩至约 188 万平方公里。此时,夏的疆土只剩下约 152 万平方公里,仅为盛夏时代的四分之一,在夏、秋、冬的 " 三足鼎立 " 中位居末席。由于有副热带高压这个‘外部势力’的资助,并有气候变暖的‘国际形势’,此时,夏之阵地易守难攻。"

" 而秋分,恰是夏、秋、冬‘三国’博弈格局的转折点。" 他认为:" 季节版图上的焦点 : 秋分前,主要是夏、秋间的纠纷,秋蚕食夏的领土;秋分后,则主要成为了秋、冬间的争端,冬鲸吞秋的属地。到了秋分时节,夏、秋的气候分界线已至长江沿线。此后,秋在南线攻掠的余地已然有限,在北线将遭遇冬的加速入侵。所以,秋分时节,是秋之疆域短暂的全盛时期。"

" 木犀蒸 " 变成 " 木犀凉 "

农历八月,雅称桂月,秋分恰是桂香时节。秋分时节,南方往往依然暑热未消,还难以把每只秋老虎都关进笼子里。旧时,人们把这时的闷热天气,称为 " 木犀蒸 ",闷热都被说得如此文雅。

范成大《吴郡志》记载 :" 桂,本岭南木,吴地不常有之,唐时始有植者。浙人呼岩桂曰木犀,以木之纹理如犀也。有早晚两种。在秋分节开者,曰早桂。在寒露节开者,曰晚桂。将花之时,必有数日鏖热如溽暑,谓之木犀热。言蒸郁而始花也。自是金风催蕊,玉露零香。"

" 以前在北京,我对于‘木犀蒸’自是没有切身的感触,因为秋分时节,北京早已秋凉如水。" 宋英杰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2015 年,秋分日我赶巧到湖南出差,恰好邂逅金桂。其时天气依然闷热,爱出汗的我还随身携带着暑期出差的‘标配’ : 毛巾。两天之后,临走时,天气迥异。一场风雨之后,木犀蒸已然变成了木犀凉。这催蕊零香的凉爽,却让人顿生一丝小伤感。"

乱穿衣的时节看巧云

" 秋天来得早,云彩质量好 ; 赶紧摘几朵,回家做棉。" 俗话说 :" 二八月,看巧云。" 夏季,要么是 " 自我拔高 " 的积雨云,黑云翻墨、惊雷震天、白雨跳珠;要么是 " 平铺直叙 " 的层 ( 积 ) 云,沉沉地密布着,整个天空都不会显示,雨下得避之不及,人们都失去了看云的心情。

" 到了秋季,水汽蒸发减少,而气压梯度加大,大气的通透性和洁净度提高,流动性增强。" 根据多年的研究,宋英杰对秋分时节的云有着独到的看法:" 总云量减少,其中高云的比例增加。由厚重改为轻灵,高天上流云。此时的云,宜人而不扰人,如丝如缕,淡薄、高远,纤云弄巧,更具动感和色彩,更可谓‘云彩’。且‘鸿雁二月北上,八月南下’,所以古时,二八月,看的是流云、飞鸿的时令之美。‘二八月,乱穿衣’,乱穿衣的时节看巧云,因为就连气象谚语也说‘秋分白云多,处处好田禾’。"

秋分三侯: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

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 : 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从中可以反映出,从春分时节的 " 雷乃发声 ",到秋分时节的 " 雷始收声 ",历时半年的雷人 " 季节就此终结。

" 古人认为,行云布雨的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于是云和雨在秋分时节迅速减少。" 对于秋分物候,宋英杰这样解释:" 立春时节‘蛰虫始振’,尚未春暖便蠢蠢欲动。秋分时节‘蛰虫坯户’,尚未秋寒便封塞巢穴,它们对于时令的预见力可谓天赋。"

" 秋天,给人一种高峻邈远的感觉,能见度提高,通透、明净、干爽。" 他说:" 秋毫可以明察,秋水能够望穿,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所谓秋高气爽,因为温度降了,于是气爽;因为云量少了,于是秋高。尤其是低云量的锐减,使得即使有云,也大多是灵动的白云,高洁淡远而不沉闷压抑。所以才有‘短如春梦,薄如秋云’的说法。"

秋分时节农事忙

在节气歌谣中有这样一句 :" 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 秋分依然是农事繁忙的时节 :" 秋分收稻,寒露收草 "," 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 秋分时节两头忙,又种麦子又打场 "。

" 当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节奏,忙活着不同的作物。" 对于秋分时节的农事,宋英杰这样描述:" 即使在华北平原,从北至南,便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和‘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的差异。再往南,便是‘秋分放大田,寒露扫光’,‘秋分种山岭,寒露种平川’,‘寒露早、立冬迟,霜降种麦正当时’。"

除了天气,古人认为秋分、秋社的日期次序也与丰歉相关 :" 以秋分在社前,主年丰 ; 秋分在社后,主岁歉。" 谚云 :" 分后社,白米遍天下 ; 社后分,白米像锦墩。"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谚云 :" 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 ; 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准南子》曰 :" 秋分定而禾熟。" 收成多寡,年景好坏,不再是悬念,在秋分时节基本有了定论。

(图片源于网络)

总策划 安希荣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责任编辑丨安周霜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相关标签

二十四节气 岭南 三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