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公布,9 月 23 日 3 时 21 分迎来 2021 年 " 秋分 " 节气。
秋分,昼夜等分。从今而后,北半球白日渐短,夜越来越长,天越来越凉。
" 我言秋日胜春朝!" 一千多年前,当刘禹锡喊出这句 " 秋季最强音 " 的时候,他正处在人生的 " 秋分 "。
令他揪心的,不止个人的身世浮沉,还有国家的前途命运。目之所及,正是盛世大唐的 " 秋分 "。
从革新团队核心成员,到被贬谪朗州的闲职官员,他到底经历了什么?又何以发出秋天最高亢嘹亮的声音?
文脉君在江苏文库的《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刘禹锡传》中找到了答案。
晴空一鹤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他说,秋天比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还要美好。
看,那振翅高飞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大展鸿图。
一首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格调激越,有着催人向上的蓬勃力量。
然而,刘禹锡写这首诗的时候,不是人生春风得意时,而是身处荒僻陌生的朗州。
也许,在他眼里,自己就是那只鹤,排云直上,声唳九天,豪情万丈。
身世传奇
他,刘梦得,是继刘玄德之后,又一个自称 " 中山靖王之后 " 的名人。其实,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祖籍洛阳,出生地是当时的苏州属县嘉兴。
他生在江南、长在江南,青少年时期在江南度过十八个春秋,晚年仍以 " 江南客 " 自称。
德宗贞元六年(790 年),19 岁的刘禹锡离开江南,北上游学长安。贞元九年(793 年),他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同年又登博学宏辞科。贞元十一年(795 年)应吏部取士科的考试合格,授太子校书。
连登三科,正是春风得意。他以一种昂扬的姿态步入仕途,踌躇满志。却不知,那是一生坎坷的开端。
革新中坚
安史乱后的大唐,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致使纲纪崩坏、朝政混乱。
一批年轻士大夫站了出来,立志于除弊图强。
贞元二十一年(805 年)一月,德宗李适去世。顺宗李诵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史称 " 永贞革新 "。
刘禹锡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组成 " 二王刘柳 " 天团,成为革新团队的核心成员。
革新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只进行了不到半年,就以失败收场。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新皇帝对这个革新团体毫无好感,毕竟他们一度阻挠自己当太子。
这场中唐的 " 百日维新 ",是刘禹锡在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一生坚守改革的初心,却也因此一生蹉跎不得志。
贬谪生涯
元和元年(806 年)九月,革新派均被贬为偏僻地区刺史。
同年十一月,刘禹锡正在赴任的路上,朝廷觉得罚轻了 ,又由刺史再次贬为司马,由正四品上直降到从六品下。刘禹锡去朗州,柳宗元去永州。
刘禹锡满怀孤愤,拖家带口,经过两个多月的辗转跋涉,终于抵达朗州。
等待他的,是长达 23 年的贬谪生涯,辗转朗州、连州、夔州、和州,都是边远的地方。"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他给老上司、老同事写信,积极争取调回长安,可惜回音杳杳。
9 年的漫长等待,小刘熬成了老刘,没能等来一张大赦的通知书。
人到中年,远离京城,理想从此无从谈起。失落、彷徨、伤感、苦闷、迷茫 …… 百感交集,负面情绪一次次涌上心头。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该怎么跟自己和解?
遇见屈原
在朗州,他 " 遇见 " 了一千年前 " 行吟泽畔 " 的屈原。
初到朗州,他知道这个地方穷,但没想到天灾之祸致使民不聊生。这年夏天,朗州刚发过洪水,上千户人家被冲毁。彼时,大水已经退去,但水灾痕迹仍在。
他视察当地灾情,当走到朗州武陵城东 " 招屈亭 ",不禁停下了脚步。招屈亭地处沅江之滨,一边是潺潺水声,一边是火红的枫林和金黄的桔林,鹧鸪在林间鸣唱。
恍惚间,他仿佛看见屈子正迎面走来。
《屈原》 傅抱石 绘 南京博物院藏
朗州,是刘禹锡的第一个贬所,也是当年屈原流放沅湘时的第一站。才高遭嫉,志洁被诬,相同的贬谪经历,让两个诗人的心灵仿佛穿越时空,碰撞在一起。
此时此地,刘禹锡如同当年的屈原一样,内心凄怆而孤独,时时想着自己的逐臣身份,忧怨而不平。"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刘禹锡《竞渡曲》)。
他决定在这里住下来。
他在《采菱行》诗中感叹:" 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 沉重的历史沧桑感与自身的人生悲剧相融,令人黯然神伤。
他没有沉沦,而是以屈原精神激励着自己。他在写给宰相杜佑的信中,坚信 " 日月至焉而是非乃辨。"
时光在希望与失望的交错中流逝,他在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遇。
20 年后,在苏州刺史任上,他还回忆起这个难忘的居所,赋诗直言:"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
超级英雄
初来乍到,刘禹锡举目无亲,所遇都是乡野之人,没一个说得上话的。好在他生性豪放,很快找到了一些知己朋友,渐渐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朗州境内山水纵横,许多地荒僻尚未开发,人烟稀少,山中虎狼横行,水中蛟龙出没,当地人深受其苦。
人们渴望一个超级英雄出现,射虎斩蛟。刘禹锡的心情也一样,他也急切盼望这样的超级英雄。
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射杀猛虎的壮士,受到当地村民热烈欢迎。刘禹锡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壮士行》,记述壮士射虎斩蛟的故事:
在阴风惨惨的郊外,一只猛虎咆哮,壮士毫不畏惧,跨马入山林,张弓搭箭,一发即中,一箭射死猛虎,血溅林梢。猛虎死后,他疾恶如仇,誓欲食其肉而寝其皮。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壮士豪情满怀,决心再显身手,长桥斩蛟。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不畏艰险、为民除害的壮士形象,也寄托着诗人自己英勇不屈的无悔之志。在刘禹锡看来,革新派的中坚人士是为民除害的英雄壮士,危害百姓的保守邪恶势力就像猛虎蛟龙。
风物可爱
作为朗州一颗可有可无的 " 螺丝钉 ",他虽然郁郁不得志,但依然积极投身政务、关心百姓生活,还寄情于自然环境与风土人情。
南国的风物民俗,在他眼中新奇可爱。他常常被生动的劳动场面所吸引。
" 武陵俗嗜芰菱。岁秋矣,有女郎盛游于白马湖,薄言采之,归以御客。古有《采菱曲》,罕传其词,故赋之以俟采诗者。"
于是,他创作了《采菱行》。在诗人的笔下,白马湖的秋天,是一片 " 紫菱如锦彩鸳翔 " 的美丽景色,采菱女郎们 " 争多逐胜纷相向 "。
还有一次,他写下一首《竞渡曲》,记叙沅江的赛龙舟活动。他认为:" 竞渡始于武陵,至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乎云:‘何在?’斯招屈之义,事见《图经》。"
总之,武陵人的采菱御客、端午龙舟、阳山祭神,他都写得惟妙惟肖,充满欢乐气氛。
《楚望赋》《苦雨行》《武陵书怀五十韵》《阳山庙观赛神》《洞庭秋月行》…… 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朗,渗透着诗人一片挚情。
在朗州,刘禹锡共创作 200 多首诗词,占了他一生诗词总量的四分之一。
政治家刘禹锡倒下了,诗人刘禹锡站了起来。他把苦难酝酿成诗,撑起中唐诗坛的一片 " 晴空 "。
好书推荐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刘禹锡》
卞敏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刘静妍 / 文 赵杰 / 摄(除标注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