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小学生还能研制飞向太空的卫星?是真的!9 月 27 日,中国首颗小学生参与研制的空间元器件在轨验证科普立方星 " 田园一号 ",在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举行出征仪式。记者现场了解到,该卫星预计于 10 月中旬在山西太原发射。
创举
打造卫星研制核心小组,成员都是小学生
早在 2019 年 9 月,南理工微纳卫星研究中心专家团队带领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以参与 " 田园一号 " 微纳卫星研制为切入点,建立卫星融创班级,建立 " 立方星 + 课程 " 做学一体的航天科普教育新模式。尤其围绕 " 田园一号 " 打造卫星研制核心小组,分成了结构组、电源组、通信组、星务组、姿控组等项目组。

六(10)班吴杭蔚同学是姿控组成员,主要研究卫星在太空的姿态控制,包括转向等动作的控制。" 我从项目开始到现在,参与了三年,一开始觉得还挺难的,无从下手,但是南理工机械学院的老师还有大学生哥哥姐姐特别亲切,手把手教我们,我也记录了无数的笔记,在过程中慢慢了解了卫星的各种原理,越学越觉得有意思,乐在其中。"
" 我今天现场看到‘田园一号’实物亮相,而且即将升空,特别自豪,三年的辛苦终于有了成果。" 吴杭蔚说,通讯组的同学还将利用自己做的电线和卫星实行天地对话,太酷了!
揭秘
该卫星绕地球一圈约 94 分钟,一天可绕 13 轮
出征仪式现场," 田园一号 " 揭开神秘的面纱,看上去像是一个长方形魔方,只有书本大小,里面却五脏俱全,一块块小巧精致的计算机主板散发着 " 智慧 " 的味道。

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路贵斌向研究团队学生代表授出征旗并宣布出征时间及发射时间——卫星将于 9 月 27 日晚运往太原发射中心,预计 10 月中旬择机发射。
作为首颗小学生参研元器件在轨验证科普立方星," 田园一号 " 科研项目在国家航天局民用航天项目的支持下开展。" 田园一号 " 立方星副总师、南京理工大学微纳卫星中心副主任张翔介绍," 田园一号 " 历经三年的时间,升空后,主要任务是对地球低轨大气进行探测和元器件在轨验证,包括几项新技术和推进技术在卫星上验证。
" 南理工以卫星推进技术为特色,好几种推进技术进行在轨验证,推进技术应用在轻量化制造的方法,制造的推进更加轻量化,能力更强。" 张翔说。

张翔介绍," 田园一号 " 卫星绕地球一圈约 94 分钟,一天可以绕地球 13 轮。为了让学生们拥有更好的学习实践,在卫星研制阶段,南京理工大学还为孩子建立了卫星信号地面接收站和 " 田园一号 " 卫星指挥中心。" 田园一号 " 一共有两个测控站,X 频段在南京理工大学,另一个 UV 频段测控站建在小学。将来卫星过境的时候,两个测控站可以同时对卫星进行测控。小学主要是监测星象的状态,也就是说任务级别是大学,日常管理在小学。
探索
打造 " 第二课堂 ",为孩子播下科学的种子
玄武区教育局副局长林虹表示,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长期坚持 " 实践教育 " 的办学理念。" 田园一号 " 的成功研制,是学校 " 实践教育 " 的又一项重大成果,也是实践育人方式的有效探索,全面培养了儿童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

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校长李子贵介绍,依托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大学的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孩子们 " 第二课堂 ",开设特色活动课程,像小卫星课程,就是学校和南京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 " 第二课堂 ",如今成果丰硕。
李子贵告诉记者,在 " 双减 " 大背景下,南理工实小的课后服务,家长普遍是很认可的,首先我们选择的课程,孩子们是有兴趣的;第二,部分课程要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得非常紧密,寓教于乐;第三,另一部分课程需要寻求校外的支持,拓展孩子的视野。" 在这段时间,孩子们既能快乐学习,又能收获成长。"
" 航天梦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会鼓励孩子们长大以后当一名科学家,那什么是科学家?要从小给孩子们播下科学的种子,而小卫星课程就是一粒种子,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他才有动力将这项工作继续下去。" 李子贵说。
通讯员 许小娟 蔡琳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舒越 / 文 施向辉 / 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