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1-09-29
著名作曲家郑秋枫参与创作 广州黄埔发布全国首支演绎伟大建党精神歌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快报讯 "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我们开天辟地扬帆起航 ……"9 月 28 日,嘹亮的歌声响彻黄埔区初心使命实践馆,全国首支演绎伟大建党精神的歌曲《建党精神之光》首发活动在这里举行。歌曲由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牵头创作,著名作曲家、《我爱你,中国》曲作者郑秋枫作曲。歌曲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词曲饱含激情,涤荡人心。

创作动机

按照伟大建党精神永远走下去

作为全国首支演绎伟大建党精神的歌曲,《建党精神之光》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首发具有重要意义。黄埔区有辉煌的革命历史、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刚刚召开区二届一次党代会指出,该区将发挥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改革开放主阵地、城市更新主力军作用,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著名作曲家,90 岁高龄的老党员郑秋枫在歌曲首发活动上动情地说:" 黄埔区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我来过很多次,越来越喜欢。黄埔区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我受邀请加入此曲的创作团队,感到很光荣。我们按照精品大制作的标准,用了很长时间来打造这首歌。"

《建党精神之光》词作者、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伍第政说,这首歌有四个层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在建党 100 周年的伟大时刻创作全国首支建党精神歌曲,非常有意义;二是这首歌紧扣总书记提出的伟大建党精神内核,非常有意义;三是与 "90 后 " 作曲大师合作,非常有意义;四是在改革开放先行地、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率先唱响《建党精神之光》,非常有意义。

首发意义

黄埔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实践

在歌曲首发活动现场,歌手冯国栋、陈晓首次演唱了《建党精神之光》。" 你是真理之光,理想之光,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你是信仰之光,忠诚之光,建党精神代代传扬 ……" 激荡昂扬的旋律,催人奋进的歌词,引起观众一阵阵热烈掌声。

热烈反响不仅局限于首发现场,著名歌唱家殷秀梅、王宏伟、王丽达、蔡国庆,以及周恩来同志扮演者刘劲等多位艺术名家通过网络发来视频、音频点赞这首优秀的艺术作品,也祝贺歌曲《建党精神之光》首发成功。

在全场的共同倒数下,出席活动的领导嘉宾一起点亮灯柱,歌曲《建党精神之光》正式发布。据了解,歌曲将在 QQ 音乐、网易云音乐、百度音乐等各大主流音乐平台共同上线,广大群众可以通过网络,听到这首气势恢宏的红色歌曲。

这首歌曲的词作者之一 " 黄朴仁 ",在歌曲首发现场引起注意。黄埔区有关负责人说," 黄朴仁 " 并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 " 黄埔人 " 这个集体。黄埔区参与策划与创作的 " 黄朴仁 " 代表李欣表示,歌词从建党、建国、改革、复兴四个历史时期,回顾了中国建立共产党的历程,阐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拥有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光辉,根本原因在于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另一名代表钟晓东表示,《建党精神之光》这首歌从发起、创作到问世、推广,凝聚了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全体党员、全区人民的心血,也唱出了黄埔全体党员、全区人民的的心声,是黄埔人用自己的奋斗共同谱写了这首歌,是黄埔区学史力行的新篇章。

郑秋枫十分认可黄埔区牵头创作这首《建党精神之光》。他表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取得如今的成就不止是体现在经济建设上,更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上。郑秋枫认为,《建党精神之光》把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来的成就凝聚到一首歌里,教育意义非常之大,推广开来后不仅在黄埔区、广州市传唱,势必还将走出广东、唱响全国。

阵地传唱

建党精神与党建阵地交相辉映

作为歌曲《建党精神之光》的创作发起方,黄埔区在这首歌曲的创作和发布、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今年以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打造 "15 分钟党群服务圈 ",通过对城市更新、公园绿地、党群中心等现有空间进行微改造和软升级,形成广泛的党建阵地。接下来,这些党建阵地将成为传播《建党精神之光》的主要载体。

为让党史学习教育融心铸魂,黄埔大力构建 "1+10+5+N" 的工作体系,其中包含 10 项重点任务,梳理出学习宣讲、文艺创作、实践活动、青少年教育、宣传引导 5 大类项目,每类项目又包含 N 项具体活动,党史学习教育有了细之又细、实实在在的 " 计划安排表 " 和 " 路线走向图 "。在 "1+10+5+N" 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体系中,文艺创作是一项核心关键工作内容,而红色歌曲的创作传唱,又是文艺创作工作的重中之重。

文图: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李小萌 通讯员 孙旭东 曾妮

相关标签

广州 改革开放 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 艺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