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两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以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紧紧围绕我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全面控制水污染物排放,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实现断面水质达标率 10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这是记者 9 月 29 日从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据介绍,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紧紧围绕国务院 " 水十条 " 和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重点工作任务,狠抓工业、城镇生活、农业面源等领域水污染防治,强化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通过定期调度、预警通报、挂账销号、考核打分等措施,全面完成了国家和省上下达的水十条工作任务," 十三五 " 重点水污染防治任务圆满收官,全市水十条考核结果连续保持优秀,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较持续改善,干支流国考断面新城桥、什川桥、湟水桥、上海石、青城桥以及省考断面享堂桥、包兰桥水质保持优良,出境断面稳定保持在二类水质,辖区省考、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 100%, 其中什川桥断面、湟水断面水质分别较国家确定的三类、四类水质考核目标要求,提升至二类、三类,兰州段整体水环境质量得以提升。全市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兰州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每年冬季枯水期较夏季汛期黄河干支流流量大幅度降低,为保障枯水期水质安全,市生态环境局牵头持续开展枯水期联防联控工作,2021 年枯水期,共出动检查 2839 人次,检查涉水点位 1185 处,督促整改问题 117 个,共获取断面水质监测数据 822 组,共形成日报 53 期,有效确保了枯水期水质安全。紧抓兰西城市群交流合作机遇,强化跨市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与海东、西宁等上下游签订联防联控协议,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联合排查、通过联动共治,有力保障了枯水期水质持续稳定达标。湟水流域水质由入境的上游入境民和桥断面四类水质改善至湟水桥入黄口的三类水质,干流和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二类。
持续加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力度,按照 " 划、立、治 " 工作要求先后完成全市市级、县级、千吨万人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矢量图确定、勘界立标、环境违法问题清理整治、隔离防护设施建设等工作,共完成 19 个水源地的 63 个问题整治和落实规范化建设;每年组织对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编制调查评估报告,形成水源地动态监管档案,全市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百姓水缸安全管控全面强化。
按照国家治理坏水,保护好水思路,市生态环境局持续加大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力度,在保好水方面实施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完成一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隔离防护、应急防护、标志标牌、视频监控设施建设及上游两河七沟的综合清理整治,有效保障了水源地水质安全。在治坏水方面 : 先后实施了湟水流域红古段水污染防治项目一期、二期工程和黄河榆中段水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等流域综合治理项目。2020 年实施湟水流域红古段水污染防治三期项目、榆中宛川河生态治理等流域治理项目,流域治理工程取得新进展。
2020 年,市生态环境局还组织市区生态环境部门以人工徒步的方式,对黄河兰州段干流和主要支流两侧 1 公里范围内,其他支流两侧 0.5 公里范围内各类排口进行了全面排查,截止 2020 年 8 月底,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上下达的入河排口人工徒步排查任务,初步建立了全市入河排口数据档案,摸清了底数,为下一步逐步规范入河排污夯实了工作基础。
据悉,经过持续加大投入,在干支流水质监测方面:先后建成上海石村、先明峡桥、湟水兰州铝厂取水口等 3 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强化了入境水质实时监测。在工业污水监控方面:持续推进全市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设备建设工作,截止目前,全市污染源源在线监测设施约 310 台套,对全市重点企业进行实时监测,数据同步上传市级、省级监控平台,随着科技手段的强化,节约了人力,实现了对污染源和断面水质的实时监控,扭转了以往靠人管理的落后治污局面,也弥补了人力不足造成监管盲区的短板。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市县区生态环境执法人员持续加大对各类医疗机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检查督促力度,守住了医疗污水和城镇污水处理的最后一道防线。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吕晟君实习生 张文嘉 文 / 图
编辑丨李雪岚
责任编辑丨安娜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