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假如穿越到清朝,当年孩子们是怎么过国庆节的?他们都玩些什么?
9 月 29 日,《金玉满堂 盛世工巧——南京特色非遗技艺展》《文物里的童趣——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馆藏儿童用品展》《壶里乾坤——沙志明先生藏明清紫砂精粹展》三个展览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同时开展。
手办、宠物小精灵 …… 一百多年前孩子的玩法很前卫
古时候的孩子们都玩些什么?走进《文物里的童趣——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馆藏儿童用品展》,七巧板、藤装围棋子、黄釉小瓷龙 …… 一件件充满童趣的物件映入眼帘。清代的孩子们通过《七巧全图》上的图案拼凑七巧板," 黄釉小瓷龙 " 形状类似《宠物小精灵》里的精灵球,孩子们把 " 神奇动物 " 装在里面。摇桶类似于现代的摇篮、婴儿床,民国手办 " 粉彩瓷制小八仙人物像 ",是民国孩子们喜欢的瓷玩具。
古时候孩子们都穿什么?树叶样式的绣花围嘴,憨态可掬的小猪鞋、红色虎头鞋、缝着两只可爱的小耳朵的狗头帽,无一不在展示家长对孩子们的喜爱。
现场还摆出了古时候抓周仪式所用的道具,红布包裹的篮子上,书、算盘、镜子、梳子、球、剑等道具一应俱全,让人思绪不由得转回那时候孩子在上面边爬边抓的可爱场景。
△黄釉小瓷龙
金狮、熊猫乐园、群鸡图,这里是博物馆内的动物世界
《金玉满堂 盛世工巧——南京特色非遗技艺展》展厅内,一头金灿灿的瑞兽端坐门口,仿佛在尽心尽职镇守馆内宝藏。这尊辟邪瑞兽吸引了许多游人驻足在此,久久不愿离去。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杨子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是通过纯手工打造而成的艺术品,历时一个月完成,通体重量为 138 克,整体采用纯银镀金的方式,眼睛、舌头等部位选取红玛瑙、青金石点缀。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馆内绒花制品大多与动物有关,作品《熊猫乐园》中,熊猫滑雪、爬山、啃竹子的场景做得惟妙惟肖;《群鸡图》中白色、红色、黄色的小鸡成群结队在草坪上漫步的场景也做得活灵活现。
绒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树宪介绍,"《熊猫乐园》中,熊猫、竹林的制作材料是蚕丝,地貌用纤维板做地基,将纸浆做出凹凸不平的形状,再填上水的痕迹,最后给山石涂上颜色。纯手工做了差不多一个月。"
为什么会做这么多动物场景?赵树宪表示,非遗传承只有融入生活,才能吸引年轻人的加入,才能生存。" 我们在制作时特别注意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动物场景的摆件,用来装饰家庭或酒店、茶社等公共场所的屛花,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见习记者 丁梦莎 / 文 储希豪 / 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