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1-09-30
大量细节首次曝光!南京浡泥国王墓发掘始末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1956 年,年仅 32 岁的金庸伏案,正在完成他的第二部武侠小说。

开篇,他脑洞大开,把一起流传几百年的 " 疑案 ",搬到纸上。

" 大明成祖皇帝永乐六年八月乙未,西南海外浡泥国国王麻那惹加那乃,率同妃子、弟、妹、世子及陪臣来朝,进贡龙脑、鹤顶、玳瑁、犀角、金银宝器等诸般物事。"

浡泥国就是今日的文莱。

浡泥国王一生敬仰大明,最终把遗体也葬在了这里。

人们只知道,他葬在南京安德门外,关于其墓葬的具体位置,一直是个谜团。

而就在金庸写下这段文字仅仅两年之后,一则发现轰动了世界:浡泥国王墓,找到了!

2021 年 9 月 30 日,中国与文莱建交三十周年,一本名为《海天空阔共金阳,中国 · 文莱历史交往与当代关系研究》的新书出版。

浡泥国王墓发掘前后的大量细节,也得以首次曝光。

文脉君专访了本书作者,中国与文莱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杨新华,请他聊聊,被疑云笼罩了几百年的浡泥国王墓,是怎样重现人间的。

海外仙岛

无怪金庸在写小说时心心念念,文莱,自古以来就中国古人畅想中的海外仙岛,丰饶之地。

公元 4 世纪,《梁书》就记载了一个叫 " 婆利国 " 的神奇国家,这可能是文莱建立独立王国的开始。

书中说,此地四季如夏,花草终年繁茂,文螺、紫贝遍布海滩,举国百姓身穿 " 古贝 " 布制成的锦绣华服。

这个国家的国王铺张极了,衣服都是极其珍贵的 " 班丝布 " 制成的,身缠璎珞,头上皇冠足有一尺高。

嵌着宝石的宝剑,黄金打造的宝座,连脚蹬都是白银打造的 ……

到了宋代,《诸蕃志》出现了关于 " 浡泥国 " 的详细记载,富饶依旧。

什么梅花脑、速脑、金脚脑、米脑、黄蜡、降真香、象牙、玳瑁 …… 可谓是无所不有。

浡泥国王穿金戴银,就算不穿上衣、打着赤膊,也必须套上黄金臂圈,腕上还缠着黄金链条。

国王出门最讲排场,身后一次跟着 500 个随从,捧着纯金盘子,还有 100 多只战船做护卫。

所以到了明代初年,麻那惹加那乃来到中国,百姓们都想看看,这位传说中的国王形象到底有多 " 壕 "。

麻那惹加那乃也确实没有让人失望。

他献上的国书是刻在黄金上的,他带来的礼物都是龙脑、犀角、鹤顶、玳瑁等等稀罕玩意儿。

朱棣也挺感动,在奉天门大排筵宴,亲自宴请。

可不幸的是,28 岁的麻那惹加那乃来访的当年就病逝了,他立下遗嘱:无憾,死又体魄托葬中华。

朱棣以王的礼制厚葬,为他兴修墓园,并指派三家农户,世代守护。

然而,在战火和离乱之下,很快,这座墓园就变成一片荒芜,湮失在茫茫史海里了。

只有来自远方仙岛的年轻国王的故事,还在百姓口耳中相传。

重现人间

" 老乡,这附近有文物吗?"

" 我们这边都是田间地头,哪有什么文物?"

1958 年 5 月 12 日下午,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工作人员来到东向花村,偶遇了几名当地农民。

一名农民讲起了他自小听过的传说——

" 我们这座山叫乌龟山,山上有个石乌龟,下山喝水,头给雷公菩萨打断,爬不回去了,现在还趴在山坡。"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乌龟山距离聚宝门约 5 公里,距雨花台 4 公里,这一带遍地雨花石,如宝石玛瑙,是古人心中的风水宝地。

而石乌龟,正是古代王公大臣墓葬的标配啊!普查人员喜出望外。

按照农民们指点的路线,他们爬上乌龟山,果然发现了无头石乌龟,还有一段残碑。

碑文已大部分漫漶,无法辨认,但普查人员也有 " 土办法 ",他们顺手抓起一把青草,在碑上反复擦拭。

不一会," 葬王于安德门外之石子岗 "" 浡泥王去中国 " 等字样便浮现出来。

难道传说中的浡泥国王就葬在这里?

大家不敢怠慢,连夜回去查询资料,找来了明代胡广写的《浡泥国恭顺王墓碑碑文》与断碑仔细核对。

不久,普查人员又在墓前水沟中发现了半块断碑,依稀可以看见 "(永)乐六年 "" 浡泥王 "" 麻那惹(加那乃)" 等字样。

经过反复研究分析,研究人员确定,这座佚名墓,就是当年麻那惹加那乃所葬之地。

而这个百余年,一直被人们认为是 " 渺不可寻 " 的墓葬,终于重现人间。

探秘墓穴

为了使这处古迹重见天日,人们对浡泥国王墓进行了多次维修。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叫杨新华的年轻人加入了第二次文物普查的团队。这一年,他也是 32 岁。

之前他在做老师时,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关于文莱国的介绍。

" 我当时就很感兴趣,有心把每期的连载都给剪下来,订成一个小本子,反复地去看。这大概是我与文莱情缘的开始。"

加入普查团队之后,他每天就骑着自行车,在雨花台各个点穿梭,经行调查研究。

" 心气足就不是那么累了。" 杨新华回忆,当时没有什么好路,荒草没过人腰,里面什么蛇虫鼠蚁都有。

" 漫天野湖,要是被毒蛇咬上一口可不得了。" 但心里有股劲儿驱使着杨新华,他必须做些什么。

1996 年,杨新华发起,要对浡泥国王墓一带进行精密磁测,彻底搞清地下墓葬的分布情况。

说干就干,他们不辞辛苦,从神道青石板路北,北延 25 米,再到神道中心线,向西 2 米,向东 14 米,测量总面积达到了 400 平方米。

墓地处于山坡,植被茂密,给地面通行和布点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杨新华和专家们仍坚持 1×1 米的高密度布设测网。

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地底埋藏几百年的秘密,完完全全展现在人们眼前。

首先专家们发现,浡泥国王的墓穴依旧存在,没有受到破坏。

它南北走向,外形呈弧形,东西和南北的长度均为 8 米。在墓葬本体南边,还有砖制的长方形台。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浡泥国王墓的建造材料,是一种磁性很强的物质。整个墓葬范围,铁性物质的特征广泛分布。

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多金的浡泥国王,死后在墓中存放了大量的金属器皿随葬。

墓穴为什么有磁性?到底有多少宝物进行陪葬?相信随着考古挖掘还有进一步研究,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尾声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

当年的荒郊野岭,而今变成了风景优美的保护公园。

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游客前来参观,他们或许有感于金庸笔下的碧血情仇,或许向往着古籍中的海外仙岛。

在人群中,有一位白发梳得一丝不苟的老人,他经常来到这里,熟悉此处的一草一木。

他就是杨新华。

他说,每次回来,他都很感慨。因为这里见证了他的青春、激情与热血。

像一种巧合,32 岁正在奋笔疾书的金庸,还有几十年后,骑着自行车在田间普查,32 岁的杨新华。

他们的生命在某个瞬间,神奇地交织在一起,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完成了对一段神秘历史的狂想。

六百年风雨,曾经在地面上活动的,都化为尘土、都已躺下。

剩下的,只有那静止的石人、石马,在霜雪中、在浅草里,静静地伫立着。

它们见证了中国和文莱的友谊,见证了 " 海上丝绸之路 " 的兴旺与繁盛。

它们凝视前方,微笑着,因为它们身下,还藏着更多的秘密。

它们知道,这些秘密还在,人类的狂想就会一直进行下去。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王子扬 胡玉梅 / 文 钱念秋 / 摄

相关标签

金庸 文莱 黄金 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