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1-09-30
84岁老人骨折 智能机器人助力38分钟完成关节置换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84 岁的林伯一次外出时不慎滑倒,造成 " 左股骨颈骨折 ",需要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但由于老人骨质疏松严重,骨折创伤大,手术风险很高,必须在极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手术。最后,在 Mako 智能机器人辅助系统帮助下,仅用 38 分钟精准完成了手术,老人术后一天,就可下地行走,术后 3 天顺利出院。

老人骨折一般不堪耐受开放性大手术

" 林老发生骨折的部位,是支撑行走的股骨颈处,而且老人骨质稀松、脆弱,在骨关节科手术微创化之前,类似的骨折堪称致命。微创手术,也非常考验医生的手法、精准度。" 接诊医生、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关节外科主任刘宁教授告诉记者,一般高龄老人,都不堪耐受大开大合的开放性手术,很难得到手术治疗;另外,骨折会让高龄老人丧失活动能力,压疮、心肺功能衰退如影相随,加速患者的死亡。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进步,类似的老人只要及时更换骨折一侧的髋关节,就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但高龄老人的骨质疏脆,没有经验的骨科医生容易将手术搞砸,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医源性损伤。刘宁表示,比如关节臼的定位深浅、关节植入时的角度、延展,都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并对人体解剖学的熟练掌握。

Mako 智能机器人全程辅助 38 分钟搞拈手术

日前,在医院学科带头人查振刚教授指导下、郑小飞副院长支持下,"Mako" 智能机器人全程辅助,刘宁教授为林伯成功置换了人工髋关节,仅耗时 38 分钟。老人手术当天可在床上活动,次日下床行走。

手术前,Mako 智能机器人采集患者三维 CT 数据,就髋臼假体在三维空间上的定位、角度、大小、骨质覆盖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患者生成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术中刘宁教授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调整假体的大小、放置的位置,在可视影像导航下,借助机械臂的动力装置,操作机械臂带动着磨钻对骨床进行毫米级别的精准打磨,让患者获得功能良好的髋关节。

精准度提高了两三倍,并大大缩短了术中操作时间,减少手术带来的创伤。最终,手术仅用了 38 分钟就高质量完成。刘宁教授向记者介绍,这是医院首次使用 "Mako" 智能机器人开展手术,记者了解到,由于造价昂贵,目前,全国仅六家医院引进了 "Mako" 智能机器人。目前这种高科技机器人适用于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等关节手术。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张灿城

相关标签

机器人 刘宁 机械臂 骨质疏松 ct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