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10-03
盘点在中国航展亮相的上海“航天神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中国航展上亮相的新一代军贸防空体系。王诗荧摄)

正在珠海进行的第十三届中国航展上,作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骨干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共参展 43 项产品,全方位展示了八院在弹箭星船器等领域最新成果,许多新概念、新面孔、新应用的 " 航天神器 " 令人眼界大开。

我国首颗 " 探日卫星 " 正在征名

太阳活动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对太阳的探测,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天体磁场的起源和演化、高能粒子的加速和传播等重要物理过程;强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事件,时刻影响着地球的空间环境,干扰通信和导航、威胁宇航员的健康,甚至毁坏航天器。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更具有巨大应用价值。

今年下半年,我国将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太阳 Hα 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这标志着我国将正式进入 " 探日时代 "。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用户方为南京大学。在本届中国航展,八院展示了我国首颗探日卫星的模型。

据介绍,首颗探日卫星主要科学载荷为太阳 Hα 成像光谱仪,将在国际首次实现空间太阳 Hα 波段的光谱成像探测。通过对这条谱线的数据分析,可获得太阳爆发时大气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研究太阳爆发的动力学过程及物理机制;同时,卫星采用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平台设计,通过采用平台舱、载荷舱可分离式设计理念,将实现载荷舱的超高精度指向控制,较现有水平提升 1-2 个数量级。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地面太阳监测网,并在太阳光谱、太阳磁场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空间探测仍属空白。开展空间太阳探测将有效服务于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带动相关高科技产业链发展,推动我国太阳物理研究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首颗探日卫星正在进行征名活动。从嫦娥、天宫、北斗、天问、神舟到鹊桥、墨子、祝融,我国一个个航天器的名字,被中国传统神话赋予了诗意和浪漫,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首颗探日卫星叫什么名字?关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公众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博、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南京大学官方微博、上海航天微信公众号,即可参加征名活动。

" 太空油罐车 " 可给卫星 " 加油 "

与地面上行驶的汽车一样,在太空中运转的卫星也需要燃料。即使是在地球静止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也不是完全静止不动的。除了受到地球引力,还会在月球、太阳的引力作用下,逐渐飘离原有轨道。卫星必须定期利用自身携带的燃料产生推力,把自己固定在特定的轨道位置上运行。

卫星在发射的时候,通常会一次性携带十几年寿命的燃料。进入太空后,燃料越用越少。燃料耗尽之时,就是卫星寿命结束之际,燃料的储备直接决定着一颗卫星的使用寿命。如果能在太空中给卫星加油,无疑将会大大延长卫星寿命。

在本届中国航展亮相的 " 补加服务 " 飞行器,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独立设计研制,专职从事燃料 " 上门补加服务 ",在太空中给卫星加油不再是梦想。

据八院 805 所设计师介绍," 补加服务 " 飞行器可一次性携带 1.3 吨燃料,占自身重量的 52%,堪称一辆 " 太空油罐车 "。对于一颗 " 急需救助 " 的卫星来说,只需补加 50kg 燃料,卫星就可以延长大约一年的寿命,这与重新发射一颗静止轨道卫星的造价相比,成本可大约降低 35%。

如何在茫茫太空中精准找到需要加油的卫星?在轨补加飞行器的前端,装有雷达和相机组成的导航系统,可使其具备 " 自动驾驶 " 的功能。当收到燃料短缺的卫星发出的求助信号,飞行器将在地面调度系统的导引下,到达卫星的后方,利用导航系统自主跟踪并接近卫星。在到达距离卫星大约 2 米以内时,在机械臂的配合下,实现与卫星补加口的紧密连接,将燃料输送给卫星。

为顺利实现太空加油," 太空油罐车 " 还需要与卫星的精准对接。此次与补加飞行器一起首次亮相的停靠补加装置,是飞行器执行在轨补加任务的关键技术,也是我国首个应用于卫星的新型对接机构。停靠补加装置分为主动端和被动端,主动端安装在补加服务飞行器上。补加任务期间的所有动作,均由补加服务飞行器上的主动端完成。在发射前,卫星仅需配置一个标准化被动端口,即可实现后续在轨运行期间的补液、补气、补电等多种类型补加服务。

" 防务、火箭、卫星 " 亮点纷呈

在防务装备展区,八院也参展了一系列 " 明星产品 "。有既可超视距空对空拦截、又可对地反辐射打击的 AMM-10 空中优势多任务导弹;有可行进间多车协同防御作战的猎鹰 LY-70 新型近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有导弹 - 激光 " 强强联合 " 的 LM-1 激光战车等装备;还有 LY-80 增程型区域防空导弹、LY-80N 舰载型区域防空导弹、FB-10A 机动伴随防空导弹、FN-16 便携式导弹、" 袖针 " 微小型导弹、FN-M 无人战车等。

其中,八院最新研发的猎鹰 LY-70 新型近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探测制导体制可变、装备和指挥体系构成可变、装备使用灵活多变,被称为防空领域的 " 变形金刚 ",主要用于拦截各类突防进入的战斗机、直升机、无人机等飞机类目标,以及巡航导弹、空地导弹、火箭弹等弹药类目标。

在运载火箭展区,已圆满完成 7 次飞行试验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和它的改进型-我国首枚固液结合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甲,也亮相本次航展。

长征六号甲是在新一代火箭首飞成功的基础上,充分继承已有技术进行研制,采用模块化、组合化、系列化设计,通过不同数量固体助推器和液体芯级组合形成合理运载能力台阶、性价比较高的运载火箭系列,具有 " 跨界合作、无人值守、智能诊断、落点精确 " 等特点。

在卫星展区,风云系列卫星聚集一堂。作为我国大气观测卫星的开创者,八院共研制发射了风云一号到风云四号两代四型 19 颗风云气象卫星,实现了高轨和低轨协同组网,可对全球大气、海洋和地表环境实施全天候、全天时、全谱段、三维、定量观测,完成了从试验试用向业务服务的转变。

上海 " 航天智造 " 再上新台阶

" 高大上 " 的航天技术越来越接地气。八院此次展出的交通大场景广域雷达、车用燃料电池系统、高性能耐热铸造镁合金材料成形及应用、轻合金复杂构件激光加工技术及智能生产单元、高端智能搅拌摩擦焊装备、便携式快检质谱分析仪等产品,展现了上海 " 航天智造 " 的能力和水平再上新台阶。

将航天技术应用到交通管理、公安执法等领域前景广阔。面对市场需求,八院 802 所着力推进航天雷达技术民用化,率先研制出多目标交通监控雷达,一部雷达可覆盖 6 车道、监测 32 个目标,大幅降低道路监管成本。基于交通大场景探测研制开发的广域雷达,能够同时实现 10 车道监测,监测 256 个目标,极大提升了交通执法和管理效率。此外,合作研制的全息路口监测雷达已大批量应用,实现了道路流量动态监测,提升了复杂路网智能管控水平。

八院 800 所展示的轻合金复杂构件激光加工智能生产单元,受到广泛关注。只见两台机器人,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 " 大脑 " 的统一控制和机器视觉 " 眼睛 " 的精确定位下,高速、流畅地完成了钛合金复杂构件的抓取、装配、检测、翻转、焊接等一系列动作,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据介绍,基于工业互联网,该智能生产单元还可实现设备互联、在线状态监控和生产过程数据可视化,实现基于实时数据的智能单元管控与集成应用,打通了工艺 - 设备 - 管控的集成制造链路,实现焊接过程无人值守。

镁合金作为一种重要的轻量化材料,是目前军用先进材料技术领域竞争的重点。八院 800 所展示的高性能耐热铸造镁合金材料,在性能指标上达到高强韧铸造铝合金性能水平,综合减重超过 25%,填补了国内轻量化、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大型复杂主承力构件选材空白。

采用航天先进技术,八院 812 所裕达公司成功研制便携式快检质谱分析仪,通过标准化、模块化、环境适应性设计优化,提高了便携性和抗震性。可用于机场、车站、大型展会等人员密集型环境现场的实时安全检测,实现爆炸物颗粒物及蒸气实时检测,气、液、固三态物质直接进样检测;还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如水、空气、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检测。

" 搅拌摩擦焊 " 是一种先进的连接技术,最早在航天领域实现广泛应用。自 2011 年以来,八院 149 厂下属的航天工程装备(苏州)有限公司,将这一 " 高大上 " 航天技术进行市场化应用,进军搅拌摩擦焊技术和设备研制领域。目前,不仅成功进行了产业装备生产,还远销法国、瑞典等欧洲国家,如今已成为我国高端智能装备的 " 品牌产业 "。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来源丨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标签

卫星 微信公众号 中国航天 南京大学 上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