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评论员 戴之深
不少人把电影《长津湖》的成功归于电影工业的强大,例如极为壮观的实景与特效,但影院外一位年轻女观众把眼睛哭肿的视频却告诉我们,事实不止于此。
经历了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 " 大片 " 集群的冲击,我们已经明白了 " 大片 " 宏大叙事的价值。对战争片而言,如果没有写实、震撼的恢弘场面,可能是难以想象的,事实上我们的确领教过一些场面和特效都蹩脚的战争片。但值得指出的是," 场面 " 是必要的,却并不是一部电影的灵魂。要说明《长津湖》的灵魂,有两句话是绕不过去的,一句是影片中的台词 " 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 ",另一句是电影人和观众的致敬词 "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
不能退、不能忘,这正是长存时间深处的精神之光。
纪录片《血战长津湖》,早已再现过这场战役:志愿军 9 兵团对决美军海陆队第 1 师,歼敌 1 万 4 千人。战事的惨烈,民间的崇敬,构成了一份特别的力量。无论是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 的悲壮,还是 " 一条大河波浪宽 " 的深沉,都早已化为家国共通的情感。这就是《长津湖》让很多观众泪流满面、情难自抑的内在原因,这就是 70 多年前的故事依然 " 簇新 ",依然让人共情、共鸣的内在原因。
在被问及长津湖战役的时候,一位老兵哽咽:不能回忆这个。另一位老兵说着说着就痛哭失声:我们今天挺幸福的,是你们的牺牲换来的。一段刷屏的视频中,老兵们还向当年逝去的战友鞠躬 ……
这是多么刻骨铭心的记忆,又是多么特别的对话。你分明能感受到,硝烟和鲜血并没有从亲历者的脑海里消失,而对于铁血报国者的铭记,这是一场永久的、集体的、多维度的传承。
近年来,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佳片频出,譬如《英雄连》和《金刚川》。而七年磨一剑的《长津湖》注定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辉煌一笔,成为同题材影片的代表作。而显然,在题材的掘进深度上,在主题的表现层次上,在情感的塑造力度上,《长津湖》都形成了犀利的突破。它让中国人的叙事,变得越来越铿锵,也越来越细腻。
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句话:带着爷爷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带着女儿观影《长津湖》。
我相信他在电影里又一次看到了在冰雪中鏖战的 " 爷爷 "。
事实上,这是一代人的命运抉择,也是一代人的精神淬炼。这一段慷慨激昂的历史,并不是一夜之间才变得丰富、鲜活的,而是早已和人心达成了默契,并一直于无声处 " 嘶鸣 "。《长津湖》所演绎的鲜活个体,成为每个中国人心中的英雄,也本为每个中国人的邻家 " 大哥 "。影片里张罗着为老人在村里造座房子的伍千里,一如那位朋友的爷爷,离开抗美援朝战场回到故乡后,做了一位默默无闻的养猪农民。
因此,那场记忆,不只有 " 向我开炮 " 的壮怀激烈,还有直抵人心、充满张力的平凡。
显然,《长津湖》所诠释的生死场和话语场,上演的是穿越了 70 多年历史烟云的心灵碰撞——看完《长津湖》,更加明白我们为什么会赢,也更加明白我们为什么会铭记至深。那是爷爷们的战场,也是你我的战场;那是爷爷们的志向,也是你我的志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