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 2021-10-08
再刷世界纪录!这株“杂草”,竟是守护14亿人饭碗的“法宝”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被称为人类自我救赎的 " 地球峰会 "。6 月 11 日,中国代表团和超 150 个国家共同签署了此次会议最重要的文件之一,《生物多样性公约》。公约序言中确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关切事项,人类第一次缔结共同契约,尊重和保护地球上不同形态的生命。

生物物种接连消逝!1992 年,超 150 个国家共同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

与地球 46 亿年漫长的演化进程相比,近乎一瞬间的人类文明,展现了征服者的强大力量。

地质时期,一种鸟类要 300 年才灭绝,一种兽类要 8000 年才灭绝,而今天的物种灭绝速率要比自然的速率快 1000 倍以上。工业文明后,地球经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速度比前五次更加迅猛。

在现代化道路上奋力前行的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一道踏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路。

十年画出超 30000 张植物卡片,45 年编撰植物学巨著《中国植物志》

中国植物学家吴征镒,为了搞清中国植物的种类,利用十年时间画了 30000 多张卡片,几乎记录了所有中国植物的名称、样貌和特点。

依托吴征镒院士的这些卡片,80 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 312 位作者和 164 位绘图人员,历经 45 年编撰完成了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长达 5000 多万字的植物学巨著《中国植物志》。

2007 年,在吴征镒院士的推动下,中国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云南昆明建成。吴征镒院士临终前嘱托学生:" 种质资源库要面向全国、造福全人类,让所有有用植物大放异彩!"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拥有 8 个足球场大小的宏伟建筑物,深藏超过 36000 份中国野生植物种子,并备份来自世界 22 个国家近 700 份植物种子。

野外追寻 20 年,他定位出全国野生稻居群

2020 年 11 月 2 日,湖南衡阳青竹村,一则新闻震撼了世界,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亩产 1530.76 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纪录。这一年,中国稻谷产量 4237 亿斤,为 14 亿人守护着粮食安全底线。而这让人骄傲的背后,有一个 " 秘密的法宝 "。

20 年多来,杨庆文一直带着研究小组在野外追寻一种杂草。这种杂草叫做野生稻,有改良种植水稻的超凡能力。但随着人类耕作区域不断扩张,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野生稻自然居群急剧减少,濒临灭绝,被称为 " 植物中的大熊猫 "。野生稻的基因很容易受种植水稻的影响,因此,杨庆文他们发现野生稻后,要规划出安全区域进行原生境保护。

杨庆文等还定位出全国所有野生稻居群的精准信息,向全国发布,使得这些资源能够被利用。分布在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七省区的 23 个极度濒危的野生稻居群,被列入中国生物资源维护计划,为水稻和人类的下一次互动留足了想象空间。

长江禁渔第一年,国家财政补偿超过 200 亿元

长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生活着超 4300 种水生生物,其中 170 种为长江特有。刚刚跨过人类第二个千年纪元,流域生物完整性指数就几乎到了最差的 " 无鱼 " 等级,生态系统濒临崩溃。

87 岁高龄的曹文轩院士,从 1955 年就扎根在长江边,痛心于长江物种危机,他在 2006 年提出主张,推行长江流域全面休渔禁渔。但挡在 " 禁 " 字前面的,是沿江渔民世代维系的生计。

2012 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总体布局," 美丽中国 " 这一极具诗意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7 年 1 月 1 日,一则《关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的通告》,按下了长江流域禁渔的启动键。

渔民上岸,国家给补偿,并引导他们转业就业。2021 年 1 月 1 日,长江全流域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长江禁渔第一年,超过 11 万艘渔船停驶,近 28 万渔民上岸,国家财政补贴超过 200 亿元。

从零开始,消失的麋鹿重现,数量已超过 8000 头

世界珍稀动物麋鹿又名 " 四不像 ",是原产于中国的特有物种,100 多年前因战乱等原因,最后一个麋鹿种群在中国消失。1985 年,英国将 20 头麋鹿送还中国。北京、江苏和湖北等地先后划立保护区进行野化放养,目前麋鹿种群数量已超过 8000 头。

北京麋鹿苑饲养员程志斌和同事们麋鹿送到湖南洞庭湖,那里超过 200 头的野生麋鹿种群,这 11 头麋鹿将野化放养融入这个种群。这种方式可以促使麋鹿的遗传基因的交流,使麋鹿种群,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壮大。

近 30 年来,中国先后实施濒危物种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系列专项保护行动,建立 250 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促进了 300 余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恢复与增长。

相关标签

杨庆 生物 院士 湖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