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企业 " 传家宝 ",致敬百年风华!
5 月 11 日起,央视财经频道重磅上线百集微纪录片《红色财经 · 信物百年》。由百年兴业以来,百家企业的党委书记、董事长亲自出镜,他们将各自企业的 " 传家宝 " 带到演播室现场,讲述信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追溯红色财经印记、探寻中国经济脉络。
本期为您讲述" 推进民航信息化的汉字终端主板 "的故事。
信物名称:中国民航第一块汉字终端计算机主板
信物传承者:中国航信
信物年代:1992 年
信物印迹:开启中国民航信息系统自主研发的大门
信物讲述人: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崔志雄
今天中国信息服务领域的国家队——中国航信集团带来的信物是中国民航第一块汉字终端的计算机主板。这块主板的诞生,结束了传统手写机票的历史,使汉字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出现在机票上的英文以外的文字。
20 世纪 80 年代,旅客必须持单位的介绍信,到民航售票处购买机票。出票、盖章、贴座位号都要靠人工操作,手续繁琐,管理落后。
1985 年,中国民航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建立了中国民航旅客计算机服务系统。系统建立起来,需要在全国范围内铺设成千上万个售票终端,终端从哪里来?从国外购买,需要花费国家的大量外汇。而且系统在国内的推广使用,首先要解决国内旅客汉字姓名问题。
当时,全世界的机票使用的都是英文,还没有单独为一个国家设计专用语言的先例。要在原西文系统上实现汉字处理,系统供应商开出了天价。为了解决这个卡脖子的问题,中国航信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主研发!
在没有外国技术专家支持的情况下,中国航信的技术人员通过从系统最基础的输入输出模块做起,在反复的测试中寻找汉字编码和西文编码兼容的处理方式,不断总结规律,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终于有一天,在进行了上千次的测试和改进后,民航系统计算机的显示屏上出现了第一个汉字—— " 一 "。
简单的一个 " 一 " 字,推开了中国民航信息化的大门。中国航信成功研制出了第一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旅客订座汉字处理系统和汉字终端产品。实现了国产化设备的汉字输入和输出,造价也节省了五倍以上,推广过程中为国家节省了巨额外汇。1992 年起,航信汉字终端产品推出,受到市场热烈欢迎,短短两年时间投入使用超过一万台。随着汉字终端的普及和系统的更迭,引发了中国民航客票销售、自动结算、机场服务等一系列变革。
2003 年,由中国航信起草的中国民航电子客票标准正式颁布。当时,电子客票在国内还是新生事物,人们无法理解,没有实体机票要拿什么登机?一些航空公司也有疑虑,把机票全交给数据管理,出现问题怎么办?然而中国航信坚定地相信,这是中国民航事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航信在发展先进技术的同时,大力进行电子票的推广工作。
2007 年,中国后来居上,在全球实现了 100% 的电子客票普及率,成为全世界电子客票普及率最高的国家。
从纸质手写机票,到第一张电子客票,再到首张电子登机牌。如今,人们只凭一部手机,就可以通过刷脸实现轻松出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真真切切的便利。
转载请注明 " 央视财经 "
你会关注
再刷世界纪录!这株 " 杂草 ",竟是守护 14 亿人饭碗的 " 法宝 " →
猪肉价格大跌!养一头猪亏 500 元?!饲料行业又迎 " 涨价潮 "!接下来怎么走?
这种凶险的疾病,我国患者已超三亿!熬夜、压力大、喝酒、肥胖都是诱因→
来源:央视财经(ID:cctvyscj)
监制:柯成韵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